陶淵明身世
陶淵明身世本來是個謎,不知生死年、不知何人氏等等。一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經過學者凌誠沛等人將近二十年的研究才得以論證,解開了這個謎團。自此,陶淵明的身世之謎大白於天下。
陶淵明身世圖片
陶淵明(前365年—前427年),東晉傑出的詩人,中國歷史上文學上首位田園詩派的創始者。因具有高尚的品德氣節,世人稱靖節先生,陶淵明是潯陽紫桑人,位於今江西省九江。陶氏一族在是個官位顯赫的大族,自陶淵明父親去世後,家族就開始衰落。根據凌誠沛的查證,陶淵明出生的地方就是在今江西省宜豐縣澄塘鎮新安村的安成自然村。
前393年,陶淵明當時二十九歲,他帶着妻子和兒子離開南山的陶家坪,搬遷到潯陽去居住,在潯陽一住就是二十四年。後來妻子王氏因病去世後,陶淵明在潯陽續絃,再次娶妻翟氏。翟氏賢惠有禮,上得廳堂下得廚房,把家裏打理的井井有條,深得陶淵明的喜愛。翟氏還為陶淵明生下了一個小兒子。
前416年,,陶淵明五十二歲。可能因為上了年紀,陶淵明的思鄉情結越加濃厚,他又帶着妻子翟氏和五個兒子從潯陽搬回到宜豐縣,繼續居住在南山的舊居陶家坪。在故里平靜悠閒的生活了十一年後(前427年),陶淵明在星子慄裏去世,死後安葬在康樂縣義鈞鄉之七里山,位於今宜豐澄塘鎮的七里山。
陶淵明身世自考證後就有了詳細完整的敍寫,可供世人更加的瞭解陶淵明。
陶淵明歸隱的原因
陶淵明於二十歲時踏入官場,為求生計的同時也是為了一展抱負,然而在官場沉浮十餘後,他便辭官隱退,歸隱田園。而陶淵明辭官歸隱的原因一是出於陶淵明自身喜好自然、淡泊名利的個性有關,二則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現實促使他作出辭官歸隱的決定。
陶淵明採菊圖
陶淵明本就嚮往追求心靈上的自由以及悠閒優雅的生活狀態,充滿利益與算計的官場生活並不符合他那喜愛閒逸的本性。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是個崇尚自由、玄學盛行的年代,再加上政治官場的黑暗使得諸多文人士大夫為了避免被迫害紛紛選擇隱退山林,而陶淵明隱逸性情的形成與這種現象有很大關係。而就是陶淵明的這種崇尚自然與自由、隱逸的性情使得他厭惡充滿利益算計的官場,最終辭官歸隱。
除了陶淵明的本性之外,他的入仕與辭官也與當時的社會現實有關。年輕時期,受儒家的教育,陶淵明也曾有着濟世之志,渴望建功立業。更何況,他的家庭中曾有做過朝廷官員的家人,可以説陶淵明是出身於官宦家庭,因此他的家庭背景也會影響到他,使他有期望在政治仕途上有所作為。但是陶淵明那個時代,政局動盪不安,社會也相當動亂,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算有壯志雄心的陶淵明也不得不被消減了一番想要建功立業的熱情,而黑暗無比的官場與混亂充滿血腥的權力也使得本性良善的陶淵明非常厭惡。因此,陶淵明作出了辭官歸隱山林的選擇。
陶淵明散文
陶淵明的散文創作文風獨特,是我國曆史上文苑上獨樹一幟的標杆,奠基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陶淵明的散文代表作有《五柳先生傳》及《桃花源記》,這兩篇是最能體現陶淵明的性情和思想的作品。
陶淵明
《五柳先生傳》的寫作形式是採用正史記傳體,用簡單平淡的筆觸着重描寫生活中的情趣,對於平時的生活事蹟只是寥寥幾筆。如此寫法將五柳先生不同流合污的性格、形象勾勒的面面俱到,塑造了一個怡然自得、安樂知足的隱士形象。這個散文的風格情懷具有記敍的特點,是陶淵明創立的。
《桃花源記》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界,裏面的人充滿純真和善良。他們靠着自己的勞動來獲得幸福,簡簡單單,沒有勾心鬥角。這個美好的“世界”體現了作者對於理想社會的追求,強調陶淵明理想境界的獨特性。陶淵明嚮往與追求舒適平和的生活,不再僅限於對自身的考慮,更多的是為廣大百姓和社會着想。儘管“桃花源”只是個虛擬的世界,但是這個理想卻是十分難得的,表現了陶淵明由己及人的過程和昇華。
陶淵明散文的語言簡單幹淨、充滿真摯之情,描寫的人物形象生動有趣,從側面表述了自己的理想情感和追求。此類散文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獨具一格。陶淵明散文的出現打破了當時駢文盛行的格局,魏晉南北朝的文學風格開始從單一走向多元化。
陶淵明與酒
古代,酒是文人雅士的心頭之愛,陶淵明作為詩人自然也不例外。陶淵明與酒有着莫大的聯繫,“詩酒人生”就是他一生最切合的寫照。他創作的《飲酒十五篇》就是在他酒意人生時湧現的。
陶淵明與酒
用現代的眼光來看,東晉時期的陶淵明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嗜酒狂徒。《五柳先生傳》中就有提到自身對酒的是難以抗拒的:“性嗜酒……吝情去留”。五柳先生對酒的痴迷已經達到無人能及的地步,儘管家境貧寒不能常喝到酒,但親朋好友都知道他的習性,時常邀請他去飲酒,他也何樂而不為。
陶淵明嗜酒的程度已經到了一種癲狂的狀態。在他任職彭澤令時,朝廷有分配一百畝的田地給他。陶淵明原本打算全部用來種植釀酒的高粱,在妻子翟氏的懇求下,才勉為其難的將田地分割為二,一部分種植莊稼糧食,另一部分用來種植釀酒的高粱。糧食是人們填報肚子的食物,可對於陶淵明來説,只有酒才是他的食物。這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嗜酒狂徒,卻偏偏只為酒而折腰。
嗜酒如命的陶淵明,詩裏行間也透露着淡淡的酒香。《飲酒》十五首就是他酒意人生的代表作。辭官歸隱田園生活的陶淵明,在勞作之餘,會悠閒地靠在菊花叢邊小飲小酌,抬頭看風景頷首品味人生,好不愜意。飲酒飲到忘我之際,靈感來襲,洋洋灑灑寫下了《飲酒》詩詞。陶淵明用醉眼看世界,用心體會人生,他與酒的緣分實在奇妙。
陶淵明趣事
陶淵明的趣事之“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個故事表現了陶淵明高傲的人格氣節。他不甘與貪污受賄之伍同流合污,在充滿誘惑、黑暗的官場與世俗中“出淤泥而不染”,始終保持自己高尚的品格。
陶淵明圖像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發生在義熙元年。陶淵明剛度過不惑之年,在家中閒適着。後來在好朋友的勸説,再次出仕擔任彭澤縣令官職。在任三個月後,朝陽派人下來陶淵明所在的彭澤縣檢查公務,受使命前來的人是督郵劉雲。督郵劉云為人凶神惡煞,專門趁公務之職撈取油水、收刮民間的油脂油膏。檢查公務結束後,他收穫的賄賂不下千金。而且,如果當地的百姓、縣令不給他獻上“禮物”,他就以此為由栽贓陷害。因此,督郵劉雲在彭澤縣臭名遠揚,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陶淵明不願意忍受督郵劉雲的壓迫和欺詐,就不去見他,自己推卻了官職迴歸家鄉。此後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趣事被大眾流傳。
除了這件趣事之外,陶淵明還有兩件小趣事,不過這兩件小趣事都與酒有關。
陶淵明趣事之葛巾漉酒。郡將前來看望陶淵明時,陶淵明正在釀酒。正好就煮熟了,陶淵明隨意將頭上戴的葛布取下來漉酒,漉完之後又戴回腦袋上,弄得頭髮滿是酒星子。陶淵明也不在意,隨後接待了郡將。
陶淵明趣事之我醉欲眠卿可去。陶淵明與人家交往,不分貴賤。只要是來拜訪他的,他都會以酒待客。若是在客人先前醉了,他就會説》“我已經醉了,想睡覺休息一下,你可以離去了”
從這兩個趣事中,可以看出陶淵明是個隨性率真、不拘小節的君子,對酒亦十分喜愛。
陶淵明的追求
陶淵明的追求是實現理想抱負,追求和諧社會及追求自我。陶淵明在不同的生活階段有不同的追求,這一個個追求是彼此遞進、彼此聯繫的,它們是陶淵明的思想進階、成熟表現及對生活的要求。
陶淵明的追求圖片
早期,陶淵明為了實現自己濟世救民的宏偉之志,沉入宦官生活十餘載。在實現政治抱負的道路上,陶淵明擔任了不少的官職,期望能做出一番成就。無奈官場昏暗、風氣不正,與陶淵明的志向和人格相悖。輾轉沉浮,多次又辭又歸,使陶淵明身心疲憊,失望之極。他所理想的社會與現實的社會差距甚遠,自己堅持了十多年也無能為力改變。認清現實後,陶淵明最終放棄了宦官生涯,順其自然的追求自我回歸田園生活。
迴歸田園生活的陶淵明,過着種種地、喝喝酒、賞賞花的安貧樂道小日子。雖然隱居的田園生活清靜自然,無人紛擾,但他心有不甘,仍在日復一日的幻想和諧的社會。心中的念想難以平復,只能寄情於筆,最後創作出了與世無爭的《桃花源林》。桃花源是陶淵明的理想王國,寄託着他對美好和諧社會的想象和追求。可惜這個“烏托邦”式的和諧社會終是個幻想,並不能實現。
陶淵明對於自己的追求,有過掙扎、有過無奈。身處在紛擾的塵世中,陶淵明懂得放棄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在取捨之中選擇堅持和追求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