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孟子怎麼死的
一代儒學大家,被尊稱為“亞聖”的孟子是怎麼死的呢,今天的人們已經無從知曉,畢竟這已經是兩千多年前的事了,那時的歷史資料極其有限,用竹簡記錄歷史相當費力,所以文化的傳承也很有限,很多重要的歷史大事和歷史人物也只是留下名字,不過是寥寥數筆簡單記錄。
孟子像
而孟子在當時既不是一國的國君,也不是主要的顯貴大臣,只是一個有些名聲的文人學者,當時稱為士子,史書只是記載了他的學説,連他的具體出身年月都沒有詳細記載,更別説是記錄他是怎麼去世的,後人只能通過想象來還原他的生平。
有一種説法是孟子最後是在他的故鄉魯國平安老死的,並且還很高壽,也就是沒有什麼意外情況,並且在臨死之前,還看到了他的著作《孟子》一書的集結出版。如果是這樣,老夫子也可以瞑目了,這也算是對他一生不得志的安慰了。
不過野史上還有另外一種説法,那就很精彩了。據説孟子是被同時代的縱橫家張儀給氣死的。故事説的是,張儀與孟子在朝堂上辯論,張儀巧舌如簧,妙語連珠,他批評儒家那一套是何其虛偽的理論,並且指責孟子本人也是滿口仁義道德的偽君子,孟子當然不甘示弱逐一反駁,但是張儀憑藉三寸不爛之舌,步步為營,逐漸佔了上風,孟子無法招架,一時詞窮,急的滿頭大汗,他太想為自己辯解了,但是張儀發出陣陣冷笑。孟子急火攻心,氣的大口吐血,倒地而亡。這段描述太精彩了,簡直就是一部小説了,不過終究是野史,不足為信。
孟子的哲學思想
孟子在古代一直並不視為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哲學家,這是儒家學派共同的弱點,就是注重思想學説,但是不善於探討人自身的發展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這一點的成就比不上道家學派,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都是著名的哲學家,與西方同時期的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相比也是毫不遜色的。
孟子的哲學思想
孟子只是在他的言論中,偶然談到他的哲學觀點。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認為人都有惻隱之心、不忍之心、是非之心和辭讓之心,這是他的四端學説的理論基礎,但是孟子的這一觀點不是要討論人為什麼天生就是善良的,而是為他的政治觀點——仁政,做理論準備,是為政治服務的。所以孟子的思想的哲學性就弱了很多。
孟子也是中國最早的民本思想家,他説“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這是很偉大的思想,但是卻不是很嚴謹的邏輯觀點,孟子往往直接提出他的觀點是什麼,但是卻不説明為什麼是這樣的,為什麼不是那樣的,而哲學是最講究邏輯的。
孟子善於辯論,往往很輕易地就駁倒了對方的觀點,他很快就能找到對方的思維漏洞,從而進行辯論。但是仔細讀《孟子》,裏面經常是通過寓言故事,或是很強烈的修辭手段來達到目標的,很少有很嚴謹的論證,即便是像名家惠施那樣的詭辯也是很少見的。這好像是被孟子刻意忽略的,或者説是他的弱點,所以故意避開的一點。所以説道家奠定了中國古代社會的哲學基礎,但是儒家在教育和思想方面就更勝一籌。
孟子是哪國人
孟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他出生於鄒國,當時正值戰國爭雄的時期,所以他又是東周時期人。
孟子雕像
孟子的出生地,鄒國,是當時東周時期東面的一個子爵國,因為其勢力並非出類拔萃,所以是當時強大的魯國的附屬國。現在這個地方屬於山東省鄒城縣。雖然鄒國是個小國家,但他在西周之初就已經立國。他們的祖先是安,周武王封安的子孫(第五世)俠,在當地建國。而實際上,除了俠之後的歷代君主,都沒有收到過周天子的冊封。在周宣王二十一年,鄒國國君夷父顏發動叛亂,把魯國的國君魯懿公殺死。十一年後,宣王討伐魯國,擊敗魯國,殺死了夷父顏。夷父顏的弟弟叔術代理鄒國國君。
春秋時期,齊桓公稱霸中原,鄒國予以積極支持。為了答謝鄒國,齊桓公封當時的鄒國國君克為子爵。從此,鄒國國君終於有了其相應的爵位。
直到公元前614年,鄒國被楚國滅亡。
孟子當時正出生於鄒國,他在周遊列國的時候,曾和鄒國的國君鄒穆公有過一段對話。當時鄒國正處於魯國的交戰中,鄒穆公對孟子説他的人民不肯為官吏犧牲,致使他的官員戰死了三十三個人,而沒有一個百姓犧牲。孟子説:你的國內貧富差距嚴重,而你的官員卻沒有把百姓的輾轉流離的情況告訴你,這是他們的失職。所以你只要施行仁政,百姓就會擁護你,他們也會為了官吏而戰死了。
孟子的政治主張
孟子的政治主張即是他的民本思想。他認為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所以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在政治上的思想和意見,已經經過了春秋時期的孔子的長足發揚,使得他的主張變得更符合當時封建社會的需求。
孟子的政治思想
孟子看到齊國爭霸,生靈塗炭,所以他提出君王施行仁政,才能使人民歸附。他認為,君王應該減輕刑罰和賦税,這樣才能使人民安心耕種,保持國家的繁榮和穩定。他反對土地兼併戰爭,認為戰爭使得人民流離失所。
孟子覺得國君應該想方設法滿足人民對生活的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這樣才能使人民富足。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必須要保證農業的生產和發展,人民可以飢寒無憂,這才是王道的開始。
另外,孟子認為應該對人民實施教育。嚴苛的法律雖然可以暫時穩定國家的秩序,但人民並不是甘心情願的聽候差遣,唯有從內心上讓他們感受到君王的仁義,他們才會心悦誠服地擁護統治者的地位和國家的安定統一。
政治上,孟子認為君王應該推行王道。所謂的王道,即是和霸道對應。王道的核心思想就是“以德服人”。是一套依靠發展農業,保障人民生活和對人民教化的政治理論。
但是孟子的政治思想理論過於理想化,因此沒有被當時的列國君王所採納,因此在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後,他回到家鄉和弟子一起著書立説。從可觀的角度來分析,他的理論,在當時的封建主義社會是具有一定的積極性的。
孟子故鄉
孟子,出生於公元前37年,於公元前89年去世,名軻,字子輿,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出生於鄒國,即今山東省鄒城縣。據説他是慶父的後裔,只不過他自小父親早逝,和母親仉氏相依為命。師從孔子的孫子子思,著有四書五經之一的《孟子》七篇。
曲阜的孟子故里
鄒城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素有“鄒魯聖地”和“孔孟之鄉”的美譽。現今已經是山東省的縣級市之一,由濟寧市管理。位於山東南部,和孔子的故鄉“曲阜”很近。
孟子故居在曲阜城南約13公里的地方,那裏是中國的著名思想家孟子的出生地。在當地,每年都有村民會自行前來祭祀孟子,儀式規模相當重大。現在我們見到的是孟子故里,是在元代和明代修復過的。現在現存的遺蹟有孟子故里坊、孟子故宅、孟母泉、孟母井和孟母池等。這些遺蹟已經稱為了山東省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孟子故宅先僅存一座正殿,約有5米高,11米長,縱深7米。在殿前,有一口池,便是孟母池。
有意思的是,歷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起源地就在這裏。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孟子故宅的附近有墳墓。當年孟母見到孟子在墳墓附近學着別人的樣子叩拜,便覺得這個地方不適合兒子的成長,於是又遷到了市集上,最後又遷到了學宮附近,最終把孟子教育稱為一代大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