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曹操,我們會想到什麼呢?梟雄?奸吝?愛才?小肚雞腸……也許我們能直接説出很多詞彙。
在多年來《三國演義》和其他許多三國曆史的衍生文藝作品的影響下,即便我們還不知道別人要説曹操的哪一件事,不知道到底要評判什麼場合下的曹操,我們都會自然而然地記起那些我們已經熟悉了的曹操的臉譜化的特徵。
而面對為何曹操要對當年好友痛下殺手,幾乎一個不留這個問題,我們即便不去深究,用那些大家熟悉的詞語做一番解釋,好像也不是讓人難以接受。
但這個問題,真的就只能這麼囫圇吞棗地回答嗎?當然不是。我們且從曹操生平入手,來探究一番。
曹操出身於官宦之家。雖然曹操的父親曹嵩當初靠宦官曹騰,賣官鬻爵,才一路坐上了三公之首的太尉之位。但不可否認的是,曹操年輕時已頗有才學,與不少青年才俊都有交情。而當年與他一樣有心成大業,甚至與他一道出入沙場的舊友,是在東漢末年留名的許攸、婁圭、張邈、袁紹、張超等人。
許攸,字子遠,南陽(治今河南南陽)人,年輕時的許攸與曹操和袁紹的關係都很不錯。但後來在廢漢靈帝一事上,許攸與曹操意見相左,許攸想廢帝,而曹操不許,兩人遂''分道揚鑣''。恰巧袁紹從董卓手下逃出,許攸便順勢做了袁紹的謀臣,且力主袁紹與曹操聯合。
然而後來袁紹和曹操敵對,許攸的聯合之望徹底化為泡影。在袁曹對峙時,許攸又和袁紹意見不合,引得許攸心生不滿。而之後許攸家人因犯法被袁紹手下拘捕,成了徹底點燃許攸的導火索。一氣之下,許攸離開袁紹,投奔了曹操。
在曹操手下,許攸不僅受到了優待,也立下了不少功勞。但他並非是一個讓人安心的主。仗着自己的功績和與曹操的交情,許攸''時與太祖相戲,每在席,不自限齊,至呼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
面對許攸的囂張,曹操是臉上笑嘻嘻,心裏很嫌棄。曹操是個對自己的才華頗為自負的人,所以也很不喜有人拿他的出身説事,尤其是依賴宦官這種為大丈夫所不齒的事。但許攸也確實有才華,所以看在相交多年的份上,曹操對他也是退讓頗多。
但許攸卻沒打算就此消停。在跟隨曹操出鄴城的時候,許攸説出了:''此家非得我,則不得出入此門也。''這大逆不道的話。這話讓曹操再也忍不了許攸這個狂妄之人,便最終不念舊情地將許攸處理掉了。
而婁圭,一開始也不是為曹操做事的人。婁圭本是劉表手下,但後來在一個小任務上栽了跟頭,自覺沒臉回去見劉表,便轉頭投靠了曹操。對曹操而言,婁圭也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魏書》記載,曹操曾感慨:''子伯(即婁圭)之計, 孤不及也。''
然而婁圭還是沒能逃脱被曹操提防的命運。婁圭曾在與南郡人習授一同乘車出行的時候,偶遇曹操一行人出門。婁圭感嘆説:''父子如此,何其快耶!''在他看來,''居世間,當自為之,而但觀他人乎!''然而這話,卻被人當做謀逆之詞轉告給了曹操。居上位者,自然不願養虎為患。思忖一番之後,曹操還是決定誅殺婁圭。
張邈、張超兄弟倆,雖曾與曹操有不錯的交情,但最終並未選擇站在曹操一邊,而是支持呂布,與曹操為敵。戰場兵戎相見,曹操在將張家兄弟倆擊敗後將其斬殺,其實也不可厚非。如若永遠活在過去,那歷史上大概也不會出現一位叫曹操的梟雄。
至於袁紹,從他開始與曹操對立起,他和曹操的一切過往交情便也化為了泡影。袁紹曾在羣雄割據的混亂局面之下,佔據河北一帶,成為東漢末年的重要軍閥,也成了曹操一統北方的重要阻礙。
雖然袁紹在北方頗有實力,但後來他卻在官渡之戰中,敗給了曹操和許攸。兩年後,即建安七年(202),在經歷了冀州叛亂之後,袁紹病逝。當時,河北一帶的不少百姓都為之垂淚。
王安石曾説,''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然而居上位者其實也有着''高處不勝寒''的痛苦。當年輕裘肥馬,換彈暢飲的一羣朋友,終究還是在歲月之中敗給了現實。而對於與舊友決裂乃至生死相搏的這樣的人生陣痛,如果我們只是簡單地歸結為曹操是個奸邪小人,那也太簡單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