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母親大家閨秀,沒進過學堂,沒有文化,卻讓女兒接受了最好的教育

由 烏雅建義 發佈於 經典

有人一輩子沒上過學,沒接受過學堂教育,這聽起來並不稀奇。無非有兩個原因:一是家裏窮得連鍋都揭不開,一日三餐都難以保證了,又何談進學堂學習。二是家裏不僅有錢還有權,人家根本不屑於學習。如現在説的“人家的起點就是別人的終點。”很多大家閨秀人家不僅不需要進學堂學習,還一輩子不需要自己掏腰包買東西,你説氣人不氣人。然而,這些人在家道昌盛之時,可以無憂無慮,但一旦世道有變,家境將會一落千丈,考驗她們的時刻才真正到來。有的人能預知時局,早有準備,有的人能絕處逢生,從頭再來,而有的人渾渾噩噩,隨波逐流,更是有人一敗塗地,落魄而終。


1924年溥儀被趕出皇宮,曾經的皇親國戚、王公大臣、八旗兵丁徹底失去了經濟來源。他們被社會淘汰的時刻也更激烈了(其實在1912年清朝滅亡到1924年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很多皇親國戚、王公大臣、八旗兵丁已經被社會淘汰了一批)。很多王公貝勒的府邸早已換了主人,從開始向別人出租房子掙錢,到賣房子賺錢,再到出錢租別人房子,最後流落街頭身無分文。這也預示着他們被社會徹底淘汰了。


然而,身為王公府邸的千金,她卻在家道“走下坡路”時,把“籌碼”押在了女兒身上,把一切希望寄託於女兒。她名叫佟麗,出身公爵府邸,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一輩子沒進過學堂上過學,沒買過東西,卻巾幗不讓鬚眉,讓衰敗的家道避免了社會的淘汰。出身於公爵府邸,又是父母唯一的女兒,自然成為家人的掌上明珠。在這樣的家庭裏,哥哥弟弟尚且不需要入學堂學習,況且身為女兒身的佟麗。(旗人不懈於通過科舉入仕,他們從小練習馬步箭、弓刀石,經常拿大頂,練摔跤,練腿功。為的是在成年後的旗兵考試中考取馬甲領取國家的每月3兩銀子,每年48斛老米,或考取步甲,拿國家每月1.5兩銀子,每年24斛老米。)


但誰也想不到,在光緒和慈禧駕崩四年後,大清王朝完了。當時佟麗已經12歲,身為公爵府的千金她對時局一無所知,但唯一感覺到就是家境一天不如一天。父親經常唉聲嘆息,家裏值錢的古董、傢俱開始或典或賣。僅僅兩年後,全家從公爵府邸搬了出來,搬進了一座普通小四合院。家裏所有的人都沒有工作,就指着賣公爵府邸的錢過日子,能過一天是一天。就等着坐吃山空的那一天。1915年,十五歲的佟麗嫁給了同是旗人的關家。丈夫叫關夏鵬,當時在警察署做一名普通警察。(當時的旗人在清朝滅亡後,很多人都做了警察,關夏鵬也不例外)。佟麗的公公曾在清朝是一名八旗參領(三品官武官),雖然沒有孃家政治地位(公爵)高,但由於公公經營有善,丈夫又有一位職業,所以婆家並沒有在清朝滅亡後,一落千丈。但總之與以前吃皇糧的日子還是不能相比。


然而,佟麗孃家的日子卻是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最終,孃家不得不把四合院又賣了,父親也因病去世。即使這樣,哥哥和嫂子等人還是難以放下曾經旗人的架子,最明顯的就是“話大禮多動錢急。”而嫂子更是始終保持着旗人婦女那種封建思想,自己得了乳腺癌,需要開刀治療,卻寧死也不讓開刀,她説女人不能把自己的身體給外邊看。結果是堅持封建思想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這一現象在旗人婦女尤其八旗兵營中的婦女中屢見不鮮。最早的在太平天國時期,只要太平軍攻破地方駐守的八旗兵營。兵營中的婦女基本上是全家或自縊或投水,總之不能讓別人糟蹋了。八國聯軍侵華(當時人稱光緒二十六年),當聯軍攻破北京城,駐守內城的八旗兵營中的家庭婦女同樣選擇了結束全家女人。當時的情況是,八旗軍營街道上屍橫遍地,房中樑上掛滿屍體,井中填滿屍體,旗人婦女寧願一死,也不能讓當時所説的“白鬼”和“黑鬼”佔了自己的便宜。

佟麗雖然也有着旗人婦女的封建思想,但隨着社會的變化,她不得不改變。她看到了孃家是如何一落千丈,如果不改變,自己家也會重蹈覆轍。尤其在她有了孩子之後,丈夫做警察每月8塊的收入已經遠遠不能維持生活。唯一的出路就是典賣老家當,但這讓她感覺自己家也在走上孃家的老路。當初孃家如此的富有,但也經不過幾年的“折騰”,最終一敗塗地。隨着孩子一天天的長大,家中開銷越開越大,生活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公公婆婆相繼去世,家中只剩佟麗一家三口和孩子的一個奶媽。


1923年,女兒關曉已經8歲了,原本應該早就到了上學的年齡,但因為家裏的原因遲遲沒有上學。就在這時,丈夫東北的一個旗人親戚介紹他去東北奉軍張作霖的隊伍當軍需官。(當時在北京的旗人與東北旗人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很多人的老家即親戚都在東北。關夏鵬的親戚在奉軍中做參謀)

那時,丈夫關夏鵬還捨不得娘倆,想拒絕這位親戚的好意。但佟麗執意讓丈夫去,因為只有這樣全家人才能過下去。但佟麗也是憂心忡忡,畢竟在上一年(1922年)才發生了直奉戰爭,張作霖的奉軍被直系打敗。現在丈夫要去張作霖的部隊做軍需官,自然讓人擔心不已。但為了生活,她只能選擇“放手”,捨棄與丈夫在一起的時光。因為這時,在她心中早已有了一個理想,一個長遠的理想。那就是她的女兒關曉。(注:當時的直奉戰爭對於普通老百姓生命威脅是很小的,尤其是家中足不出户的婦女。這只是軍閥之間戰爭。有老人曾回憶,軍閥打軍閥,老百姓過老百姓的。聽到打仗就不出門。但一旦參軍那就不一樣了,當時當兵就是為了打仗,像佟麗的丈夫)


丈夫關夏鵬到了奉軍部隊做了軍需官後,每月薪水應該不少(當然還有灰色收入),因為每月都能向娘倆寄20塊。家裏的生活瞬間改善了,但佟麗並沒有像當時富家太太那樣,白天黑夜的打牌,請客,更沒有像她們一樣吸水煙,既浪費錢又有損身體。她要把這些錢用來培養自己的女兒關曉。因為她知道自己一輩子沒上過學堂,沒受過教育,只能在家做些針線活,出門就像“瞎子”一樣。更讓自己悔恨的是,自己連買東西都不會,在丈夫走後只能讓左鄰右舍幫着買東西。(關家的那個奶媽料理家務是一把好手,但也不會買東西)這些打擊,讓佟麗知道學習文化,接收教育的重要性,她決定把“籌碼”押在女兒的身上,要讓女兒上最好的學校,接收最好的教育。


女兒關曉雖然上學晚,但她為女兒選擇了當時的孔德學校。(此學校是蔡元培等一批北大和中法大學的老師創建的,在當時北京相當出名。)孔德學校中法合辦的,引進了外國的先進教育,當然學費也是高得出奇。當時普通的學校一學期的學費才2元,而孔德學校則需要17元。這所學校的學生一般是北大和中法的教師子弟,再就是富家子弟,但教學質量沒的説。因為小學的老師基本上都是北大的畢業生。佟麗為了能讓女兒關曉受到最好的教育,自然選擇了這所學校。在這裏確實讓女兒關曉受益匪淺。學校的宗旨是自由、平等、博愛。下課後,老師和孩子打成一片,一起做遊戲,一起嬉戲,甚至在玩競賽遊戲中,故意輸給學生。關曉就曾與老師玩彈球時,贏了老師不少彈球。(小編那時玩彈球,都是小心翼翼,怕老師給沒收了。)五年級時,老師既講唐詩宋詞,也講莎士比亞和莫泊桑等外國名家的作品。


1924年,關曉上一年級時,直奉第二次大戰,這次張作霖勝了,入駐北京。爸爸關夏鵬回了家一趟。雖然當時父親只走了一年,但對於關曉來説,好像很長時間。然而,父親並沒有像其他奉軍一樣駐紮在北京,而是返回到了關外的奉軍部隊中。父親一如既往地向家裏寄錢,母親一如既往做着針線活,奶媽一如既往地料理着家務,關曉一如既往地上學。就這樣,關曉在孔德學校一直上到小學肄業,而那一年,奉軍老大張作霖被炸死。在關曉的記憶中,似乎這件事對當時的普通百姓來説並沒有引起多大的震動。父親依然向家裏寄錢,而她卻沒有繼續在孔德學校上初中,因為母親佟麗讓其上了貝滿中學。


貝滿中學即貝滿女子學校,由美國公理教會在1864年創立,創始人是美國艾麗莎貝滿夫人。貝滿學校的教育質量與孔德學校相比到底如何,即使親身經歷的人也很難評價,畢竟兩所學校的教育方式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但可以肯定的是,貝滿學校的學費卻比孔德學校要高,學生要少。孔德學校一學期的學費是17塊,而貝滿則需要40塊。當然還需要通過考試,不是誰想上就能上的。因為關曉在孔德學校上的小學,在報名貝滿中學後,接下來很順利地考上了。當時一個學期要四十塊錢的學費,雖然比以前開支多了不少,但母親還是義無反顧地支持。因為母親心中此時也有了她更進一步地規劃,將來讓女兒出國。


關曉在貝滿學習了三年,初中生涯結束,接下來母親還是讓其在貝滿接受高中教育。那一年是1931年,一個不尋常的年份。一個讓關曉記憶一生的年份。那一年有個九一八,那一年奉軍不太平,那一年父親突然去世,那一年,年老的奶媽也去世了,那一年,她成為了一名高中生,那一年,讓她知道了太多事。父親到底在東北怎麼去世的,身在北京的母女倆一無所知,直到有幾個士兵模樣的人給娘倆送來一封信和一筆錢,信是一個訃告。


那時,關曉知道現在她只有與母親相依為命。她也要考慮是否再進行接下來三年的高中教育。她的這種顧慮很快被母親打消了,學一定要上,知識一定要學,不僅如此,還要一步步向上走。當然,這一決定的背後不僅是母親的理想,最直接的還是母親平時省吃儉用的結果。因為,母親把父親這幾年寄回家的錢,每一分都用在刀刃上,每一分都精打細算,所以她自信有能力支撐女兒三年的高中教育,甚至更久。


關曉在貝滿初中三年,高中三年,除了可以算清楚的學費,其他的不知花了多少錢,但母親都沒讓她操心過一次,唯一的希望就是讓她好好學習。關曉在貝滿高中畢業後,被貝滿中學的外國老師介紹到美國去上大學。對於關曉來説,這次決定,猶如8年前,父親的那次決定一樣。當年父親捨不得她們娘倆,而現在她捨不得母親一人。然而,母親還是一樣的態度,為生活讓丈夫參軍,為理想,讓女兒出國深造。關曉聽從了母親的勸告,前往美國哈佛繼續深造。

在哈佛博士畢業後,關曉在美國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後,她回國把母親接到美國安享晚年。母親沒有文化,沒有知識,甚至連買東西都不會,卻沒有隨波逐流,聽天由命,而是選擇把所有的希望寄託在女兒身上。因為她一生吃過最大的虧就是沒有上學,沒有學知識,沒有學文化,她要讓女兒上最好的學校,接收最好的教育。當她沒有心力為女兒操心時,剩下的路就讓女兒自己去走了。但她相信,女兒前面打好了基礎,後面一定不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