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憑藉閃擊戰,快速擊敗波蘭,一戰揚威。隨後,德軍又憑藉優秀的戰術及過硬的軍事實力,將號稱擁有世界第一陸軍的法國擊敗,令歐洲震顫。放眼各國,德國戰車幾乎在世界暢行無阻,根本沒人能與德國真正一戰。
不過不得不説,德國開闢第二戰場作戰的舉動,是個蠢上加蠢的主意。雖然德軍確實險些將蘇聯覆滅,但他們卻疏忽了最重要的一環:天氣。極寒的狀況,也讓這次作戰的失敗變得毫無疑問。背後是國家榮譽與血的仇恨,兩國交起戰來。基本都是毫不留情,狠狠的下死手。
然而讓人疑惑的卻是1945年4月,蘇軍組織的這場戰役。當時, 蘇軍為了徹底擊敗德國,曾將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及數支部隊聯合調動,260萬大軍浩浩蕩蕩的殺向了德國首都柏林。一個月以來,雙方血戰不斷,最終在德國的絕命死守下,蘇聯雖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卻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僅在這次戰爭中,蘇軍就死了整整30萬士兵!
然而在當時,德軍其實已呈敗勢。蘇軍有很多種方式去減少自己軍隊的損失,比如圍而不打,輪番轟炸,德軍很難翻起浪花。畢竟在德軍高層中,投降的聲音也非常多,當時德軍的供給早已被切斷,士兵更是不乏討厭戰爭的新兵蛋子。種種跡象表明:如果蘇聯不攻,那麼最終的結果一定不會是德軍背水一戰,而是乖乖投降。
難道是仇恨矇蔽了蘇軍的判斷?又或者是慾望衝昏了他們的頭腦?
其實,蘇軍此舉還真的不是腦袋一熱就定下來的決策。
在當時,蘇軍有着多重顧慮,這讓他們不得不發起亡命衝鋒。先説德國的投降,德國雖然想投降,但投降的目標卻絕不是蘇聯!兩國之間的血海深仇,絕非簡單兩個字就能解決,如投降蘇聯,必定會遭到血腥的報復。而這也就明白了德軍在投降後,為何拼命向美英陣營去投降了。此外,蘇軍也不願意將這塊大蛋糕讓美、英聯軍吃掉大頭,為了拔得頭籌,並向一向視蘇聯為大敵的丘吉爾展現實力,這一戰無論有多難,都得打下去!
另外,蘇軍高層(斯大林)在發動猛攻時,其實已經初步估算了強攻的損失。既然蘇軍還是做出了這個決策,可見蘇方高層根本沒把這些陣亡將士放在眼裏。畢竟,都已經死了幾千萬了,多這30萬又怎麼樣?能取得勝利,能坐穩位置,能讓己軍揚威,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