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著名的軍事將領總是很少,因為這個時期國家對於文官體制的建設更為重視,並不注重對於武將的培養,所以能夠領兵打仗成功打破敵人侵略的武將真的不多,而每一個人都被歷史所銘記,楊延昭就是這個時期的一個著名軍事將領。但是今天我們對楊延昭的瞭解,要努力去脱離電視屏幕對我們造成的誤解,進而形成更加深刻的客觀的印象。
首先楊延昭出生於958年,去世於1014年,在北宋時期可以説是明早一時和家喻户曉,因為他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為國家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那麼年輕時期他就被唯一重任,雖然小時候他不願意和別人交往,沉默自閉,但是他卻唯獨喜歡玩兒一些軍事方面的遊戲,他的父親説自己的孩子非常像他。
然後每一次出征都要帶上自己的孩子,跟隨他一起薰陶。由此可見,父親對於孩子成長的培養還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不是父親注重對楊延昭軍事才能的把握和培養,可能他就很難在日後的戰爭中做到隨機應變,然後取得勝利。
在跟隨父親參加的軍事戰鬥過程當中,楊延昭也擔任着領兵的將領,而且往往非常驍勇善戰,即使是被箭射穿了自己的胳膊,他也沒有絲毫的擔憂而是繼續征戰,這也讓別人見識到了楊延昭本人的中庸和屢敗屢戰的氣魄。
然後楊延昭被朝廷派往,地方作為一方出口來對當地的民生問題和各種問題進行治理,在當時的長江淮河地區,農民沒有良好的收成,那麼他們就沒有足夠的金錢和糧食來上交付税。所以説楊延昭作為這裏的督察御史。親自解決江南地區的問題,更是受到了朝廷的賞識。
由於北宋地區經常被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契丹人侵略,所以楊延昭就被派往邊疆來抵禦遼軍的進攻,但是楊延昭由於意識的疏忽被敵人圍困,而且當時的遼國軍力非常強大,宋朝的人也都非常害怕,所以楊延昭讓所有的領兵將領都登上城牆,而且用非常堅固的機械,以及很鋭利的長矛來防守,但由於當時天氣十分寒冷。
所以楊延昭又命令所有人都用水來澆灌整個澆灌整個城牆從而第2天水又全都結成了冰,敵人就很難攻打我們的城牆,這樣的堅固而又濕滑的城牆表面又成為了保護城內百姓和士兵的一道安全的屏障,這也讓我們見識到了楊延昭的智慧,以及他善於利用各種條件來為自己謀求勝利果實的睿智。
在遼國進攻沒有得到實質性進展,他們就不得不回到了自己的營帳當中,由於宋國軍隊在此戰爭中繳獲了敵人很多的工程器械和裝備,所以也算得上是大獲全勝。楊延昭在邊關任職的過程中有多次上書,希望皇帝可以派遣更多的軍隊來配合他前去應戰,可是當時的皇帝和大臣都並不同意他這樣的計策。
在公元1000年,遼國又一次向南侵略宋國的邊境地區,這時候的楊延昭仍然出兵來抵抗遼國的侵略,所以他將很多精鋭的部隊都埋藏在羊山地區,他希望能夠從北面攻其不備,而且對敵人進行強有力的打壓,所以楊延昭一邊攻擊一邊撤退,等敵人正好在西山地區經過的時候,楊延昭下令讓所有伏擊的士兵一同出兵,從而大獲全勝,並且他們還俘虜了整個遼國最為精鋭的部隊。
將敵人的頭顱砍下來送回朝廷當中來,表現他們戰爭的英勇以及大獲全勝的喜悦,所以楊延昭又一步被提升,而且他去到遠方擔任一方將領,當時的宋真宗親自誇贊楊延昭認為他忠勇無比,而且還能夠為國家做貢獻,朝中有很多人嫉妒他,我只有想盡一切辦法來保護他,才可以讓這位愛國忠誠能夠得到他應有的功勳。
但是並不是每一場戰爭都像楊延昭所打的那樣順利,1002年遼軍再一次進攻楊延昭去邊關地區救援當時的駐紮部隊,但由於宋國軍隊沒有及時的做出應對,遼軍又出兵太快,所以宋國損失了很多的有生力量,而且朝廷也非常生氣,想要藉此機會打壓楊延昭,而且懲罰楊延昭。但由於楊延昭有着自己的功勳和威望,所以皇帝並沒有將他進行大的懲罰,而是調配楊延昭去其他的地方任職。
這便是楊延昭鞠躬盡瘁的一生戎馬生涯,自然是非常辛苦的,但是楊延昭吃苦耐勞的精神卻讓皇帝都大加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