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大國因驕狂招致五國圍毆,被打得只剩下兩座城,國王也被殘殺
戰國中期,齊國實力非常強大,在威王、宣王父子在位時期,不僅多次擊敗超級大國-魏,還一度滅掉燕國。等到齊湣王田地在位期間(前301-前284年),則繼續對外擴張勢力,接連擊敗其他六大國(燕秦韓魏趙楚),並滅亡宋國,成為天下最令人生畏的超級大國。
齊湣王在位時,國勢達到頂點
但在一系列輝煌勝利的背後,齊國的弱點和隱患也接連暴露,最終在滅亡宋國的第三個年頭,便遭遇五大國聯合進攻,差一點亡國,而齊湣王也落得被殘殺的下場。齊國之所以遭遇如此鉅變,究其原因,是在三件事上犯下了超低級錯誤。
首先,沒有及時、全力遏制燕國。雖然齊國在佔領燕國沒多久便退出,雖然殘殺兩任燕王姬噲、子之的責任要由齊宣王來承擔,但對於將齊國視若仇敵的燕昭王來講,齊湣王必須要為其父的暴行付出代價。為了實現這個目的,燕昭王讓謀士鄒衍、名將樂毅等人輔佐自己,大力改革內政、整頓軍隊,以等待時機伐齊。
燕昭王勵精圖治,立志洗刷國恥家仇
對於燕昭王的舉動,齊湣王應該有所耳聞,但讓人匪夷所思的是,他竟然沒有做出必要的防範、干涉,而是任由事態發展。當燕國的勢力強大到齊湣王不能忽視的程度後,他才在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派大軍伐燕,並取得“覆三軍,獲二將”(見《戰國策·燕一》)的戰績。但奇怪的是,齊湣王在事後竟然沒有繼續進軍,導致隱患依舊存在。
其次,獨自吞併宋國。宋康王子偃在位期間,不僅在國內以昏暴、驕狂著稱,而且連番挑釁四周大國,先後擊敗齊國、楚國、魏國,並佔據大片土地,被列國稱之為“桀宋”。齊湣王為消除這個“心腹大患”,便在周赧王二九年(前286年)聯合魏、楚兩國攻宋,並許諾事後三分其地。
宋康王因昏暴亡國,宋國被齊國吞併
伐宋戰役出奇的勝利,宋康王兵敗被殺,宋國滅亡。然而齊湣王此時卻大耍無賴手段,推翻先前對魏楚兩國的承諾,意圖獨自吞併宋國,並不惜與兩國開戰,將他們打得大敗虧輸。經此一事,齊國徹底得罪魏、楚兩國,為自己平添兩大強敵。
其三,自稱帝號,意圖取代周天子。早在滅掉宋國的前兩年(前288年),齊湣王便接受秦昭襄王的建議,同時自稱帝號。秦、齊稱帝,意在兼併其他諸侯國,這對韓趙魏燕等國威脅很大,所以他們便競相收買大合縱家蘇秦,請求他勸説齊湣王取消帝號。齊湣王雖然最終聽從蘇秦的建議,但內心底依然有稱帝的想法。
秦昭襄王、齊湣王一度同時稱帝
此時,周天子雖然早就失去往日的威儀,但出於對正統的尊重,列國至少都能在表面上依然臣服於他,沒有誰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取而代之。但是湣王在吞滅宋國後,竟然開始籌劃取代周天子,一時間令天下震恐(“欲以並周室,為天子。泗上諸侯鄒、魯之君皆稱臣,諸侯恐懼。”見《史記·卷四十六》)。
齊湣王的一系列舉動,無疑將自己推上“天下公敵”的位置,而齊國遭遇列國的“圍毆”便在情理之中。果不其然,就在齊國滅宋的第三個年頭(前284年),由燕國大將樂毅帶頭,聯合秦、趙、韓、魏四大國共同伐齊,並在濟西一戰中摧毀齊軍主力。
濟西之戰後,齊國主力盡喪,其他四國見削弱齊國的目的已經達到,便陸續撤軍回國,唯有樂毅率燕軍繼續攻齊,沒多久便攻克包括齊都臨淄在內的七十餘城(“六月之間,下齊七十餘城,皆為郡縣。”見《資治通鑑·卷四》),並迫使湣王出逃。此時,燕軍沒有攻克的城池,只剩下即墨、莒城兩地而已。
五國聯軍伐齊形勢圖
湣王在逃亡途中,曾先後輾轉於衞、魯、鄒三國,皆因無禮於當地的國君,不是被驅逐便是連吃“閉門羹”,狼狽到了極點,無奈之餘只好躲進莒城避難。此時,楚國派大將淖齒出兵莒城,名義上是保護齊湣王,實際上則是要求他見機行事,與燕國共同瓜分齊國。
齊湣王起初對淖齒很是優待,但不久便故態萌發,經常無禮於淖齒。沒過多長時間,淖齒因為忍無可忍,便發動政變抓捕齊湣王,將他懸掛在屋樑之上,活生生剝皮抽筋,讓其痛苦、哀嚎而死(“淖齒用齊,擢閔王之筋,懸於其廟梁,宿夕而死。”見《戰國策·卷十七》),時在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
齊湣王因對淖齒無禮,最終被殘殺
齊湣王慘死後,淖齒意圖佔據莒城、自立為王,結果遭到當地百姓的反抗,最終兵敗身死。事後,莒城軍民擁立齊湣王的太子田法章為王,是為齊襄王。5年後,即墨守將田單用“火牛陣”大破燕軍,迅速收復淪喪的故土,並迎接齊襄王還都臨淄。至此,一度將要滅國的齊國才算是“死裏逃生”。
史料來源:《史記》、《戰國策》、《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