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當下,應試教育下的我們總是在渴望臻千里之遙程,卻總是忘卻積一時之跬步。我們太過於急需求高分的速成方法,卻忽視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毫無疑問,真正的智者是具有和諧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
他,劉峻琳,沒有拘泥於固定化文字學習模式,沒有限制住自己的興趣。他,用熱愛裝備起他的學習武器,讓知識活起來,沒有人為刻意的"雕刻"他的學習方式,或許就是他必勝的關鍵。
自覺、自制、自重,此三者可以引致生命的崇高境域。之所以劉峻琳能在十萬考生中獨佔鰲頭,最重要的就是他那高度的自覺性。有"中國最後一位大儒家"之稱的梁漱溟先生,就是極具有高度的自覺性,這也造就了他偉大的成就。
梁漱溟先生13歲時,家中曾經請了一位極富盛名的學士為他講授《莊子》,但還沒開始多久,這位學士老師就生病了。過了一段時間,當老師再次教授書中內容的時候。梁漱溟早已閲讀並且熟知。原來這個時候的梁漱溟先生就具有極強的學習自覺性。
沒有老師上課,沒有佈置作業,自己也能有學習計劃,每天都做好學習計劃,從不間斷也不拖欠。自己能夠獨立思考,沒有一味接受。正因為如此,他成為了極富盛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自古不變的道理:自覺是你到達崇高境域的支撐。
或許,我們靜下心來想,我們離成功也許就是那點點的自覺性。劉峻琳父母工作非常忙碌,一週才能與劉峻琳見一次面,但是短暫的相聚並沒有助長了劉峻琳懶惰之風的出現。相反的是,這種"放養"的方式讓劉峻琳的學習自覺性顯得如此珍貴。
當然這種"放養"方式是基於他高度的自覺性,是自成的。劉峻琳在完成固定的作業之際,自覺保持定期閲讀的習慣。定期看《環球時報》,他將自己的興趣融入自己的學習中,自覺學習,不斷拓寬自己的眼界。自覺不等於禁錮自己,相反自覺是督促自己查缺補漏。自覺心是進步之母,故自覺心不可無。
一個深廣的心靈總是把興趣的領域推廣到無數事物上去。真實的世界之所以多彩,是因為它具有可塑性。我們不要一味的追求人人都追求的那個巔峯,一路走來,你發現你是否又贏過了誰?
與其禁錮自己,倒不如給自己多點選擇,不要把自己困住在這個慘白的圈子,最起碼你年輕的時候學習合乎自己興趣的事物,多看看,多學習。因為你不知道未來的某一天,你那多一次的探索給了你多一次成功的理由。劉峻琳有着豐富的興趣愛好,課餘之下,他喜愛打籃球,喜歡運動。
在運動中,他感受到生命的跳動,活的生命給了他更多對知識的渴望。不僅如此,他喜愛讀課外書,從課外書中瞭解到這個世界還有許多未知,許多可能。
初中就開始喜歡鑽研計算機的劉峻琳,不斷地積極參與各式各樣的大賽,從不同的比賽中不斷的提高自己。成功來之不易,許多的積澱才鑄造成屬於他的皇冠。
中考接近滿分的他,在別人的眼中也許是個神童,但這樣看就太井底之蛙了。瞭解他後,他只不過比別人多了一份自覺自制,多了一份屬於自己多彩的經歷。簡言之,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成功絕對不是簡單説説而已。
鍾南山寄語今年畢業生説過,要學會不滿足現狀。人,從來不要滿足,要向最高的目標往前走。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這種心態會為你現有的成就再創新高。我聽了鍾南山的寄語後,醍醐灌頂。其實,一味的原地踏步,很難前進。
當然,這和我們經常聽到學會知足常樂相互矛盾,但是,我們要知道知足常樂只是當你遇到困境而你無法去改變的時候,你要學會放寬自己的心態讓自己的心境有所改變。但不同的是,當客觀環境對你無法造成嚴重性影響的時候,你要學會朝着高的境界走去,不要躲在自己的舒適圈。
當你不滿於現狀時候,你才會發現時間的珍貴,你還需要更加努力去完成屬於你的天空。
眾所周知,劉峻琳將737分收入囊中,他的成績單為:語文142分、數學147分、英語149分、物理79分、化學70分、思想品德50分、歷史50分、體育50分。除掉語文丟了8分之外,其他七科加在一起只丟了5分。
這種成績對十萬多中考考生來説絕對是漂亮的一筆,這種成績足以在學習生涯中引以為傲。儘管如此,劉峻琳還是不滿足,他説過:"再仔細一點,數學應該拿滿分。"也許,我們會對這樣的回答瞠目結舌,但是對他來説,那丟掉的幾分也許是囊中之物,卻因為自己的粗心而丟失。
相當於59分和60分的區別。正是因為他不滿足現狀,他才會以每一次的可惜當作自己再進一步的起點。很慶幸,到如今為止,他不斷地再奮鬥,不斷地再完善自己,我相信,無論以後他所處何處,他都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無論當下你的角色是誰,你都要記得一切噱頭都抵不過你已經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當下你所處的困境都不算什麼,記得要勇敢的走出去,多學習,不要一味覺得巔峯很難,你要知道這麼難的事情都有人做成了,你,又有何不可?
未來可期,請將自己設定成有理想目標的人,不要躺在舒適區,是時候該完成你年少無法完成的事情,也許你能創造屬於你領域的第一人,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