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8月24日電(孫競 瀋陽)“建設智慧社會,智慧教育的發展不可或缺。我們需要審視從‘有學上’向‘上好學’轉變的教育新矛盾,體驗智能技術重構的教學新環境和新方式,從智慧社會發展整體視角和框架出發,思考未來教育。” 張軍院士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
在20日舉辦的2020全球智慧教育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張軍提出,以智慧、互聯為理念,基於智聯網技術框架重塑“人機物環”關係,通過“智聯教室”建設打通空間、時間、知識之間的壁壘,形成三維空間與時間及知識兩個維度協同融合的“五維教育”,將推動構建以人為中心的教育生產關係,推動新時代教育生產力的變革,釋放教育潛能,實現學生和教師“有價值的成長”。
張軍院士表示,縱觀從農業社會的私塾到工業社會的學校,再到信息社會的規模化學校,教育以“空間縮短”為特徵演進變革。在人工智能時代,教育內涵向內容精準化、學習自主化、教學交互化方向發展,AI賦能教育呈現出從空間維度向全方位以人為本發展的趨勢。
“傳統教育體系中,教師、學生、知識、平台為要素的教育生產模式與新生產力要素間的不協調,催生了新時代教育生產關係的變革——以‘人’為中心,信息技術、知識、學習空間協同重構,形成了新的教育生產關係。” 張軍院士向記者介紹。
談到“五維教育”的核心,張軍院士解釋,五維教育將空間三維、時間一維、知識一維融合貫通,推動傳統教室到智慧教室再到智聯教室的更迭衍新。其核心引擎是覆蓋感知、網絡、計算和服務的智聯網技術,通過多元全面持續的協同感知、多尺度超帶寬的泛在網絡、知識自主驅動的智能計算、多元個性精準的智慧服務,實現從信息到知識、從知識到智慧的教育生產新模式。
在這一模式變革進程中,將產生哪些影響?張軍院士認為,將引導學校和教師進行適用於虛擬學習空間與傳統課堂融合環境的教學方法創新。
“通過多元數據積澱挖掘,支撐‘教學練評測’全鏈條計算,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破解班級授課制下的因才施教難題、支持面向學生探究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的項目制教學、網絡空間教學、異地同步教學、雙主教學模式、翻轉課堂、校園在線課程、基於設計的學習、引導式移動探究、協同知識建構、能力引導式學習等。”張軍院士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