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鈎!彰顯漢代主人身份,體現禮儀涿州
在涿州博物館“涿水長歌”展廳,陳列着七個小物件——銅帶鈎。這七枚銅帶鈎皆出土於涿州境內,為漢代文物。
帶鈎是古代用於束繫腰部革帶或裝佩飾品的鈎掛用具,不僅為日常所需之物,更是佩戴者身份、等級地位的象徵。帶鈎由鈎首、鈎體和鈎鈕三個部分組成。其製作用料以銅、金、銀、玉、石、瑪瑙、象牙、琉璃等,其中以銅質帶鈎出土最多,造型多種多樣,審美、收藏的價值都很高,工藝製作除雕鏤花紋外,有的在青銅上鑲嵌綠松石,有的在銅或銀上鎏金,有的在銅帶鈎、鐵上錯金嵌銀,即錯金銀工藝。帶鈎的製作、工藝十分考究,也十分複雜。
帶鈎用法分為革帶用鈎、佩器用鈎、佩物用鈎與佩飾用鈎四種,其中革帶用鈎為帶鈎的主要用途,也就是民間俗稱的“腰帶扣”。帶鈎的型式可分為水禽形、獸面形、耜形、曲棒形、琵琶形、長牌形、全獸形、異形共八類,其中以水禽形、曲棒形和琵琶形最為流行。
關於帶鈎,有一個故事。文獻記載,(也是2020年高考作文材料),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鈎,小白裝死逃脱。後來小白即位為君,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史稱齊桓公。一個衣帶鈎,居然救了齊桓公一命,如果不是這個衣帶鈎,也許就沒有後來的齊國稱霸,春秋五霸的歷史也許沒有了。
涿州博物館所展示的帶鈎為曲棒形帶鈎和獸面形帶鈎。上面6枚帶鈎均為曲棒形帶鈎,鈎首為螭首,鈎體呈均勻的圓柱體,鈎鈕位於鈎體中部,下面的一個為獸面形帶鈎,其獸耳窄小,鈎體細長,具有漢早期時期的典型特徵。
帶鈎雖小,卻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春秋時期銅質帶鈎的出現與古代衣冠服飾的變化有着密切的聯繫。春秋之前的衣是上體的“衣”與下體的“裳”分開,到了春秋時期,開始出現上衣與下裳連為一體的“深衣”,這種服飾制度的變革使帶鈎開始大量出現與流行。 銅質帶鈎始於春秋,沒落於南北朝,雖然僅僅流行一千多年,但它確為我們後人留下了一部帶鈎文化史。
“竊鈎者誅,竊國者侯”。這是聖賢莊子的話,偷一個小小的衣帶鈎就有可能是殺頭之罪。也許莊子的隱喻之詞,是希望作一個強烈的對比,使人印象深刻,“竊鈎者誅”不過誇大其詞,諷刺而已。
《淮南子·説林訓》也有記,“滿堂之坐,視鈎各異”,意思是,坐了一屋子人,看看,衣服上的帶鈎竟然沒有一個一樣的。説明古代男士對帶鈎飾品不是一般的喜愛和講究。在這種情況下,帶鈎的製作也越來越精美華麗。
在中國這樣一個注重服飾、禮儀之美的國度,人們使用帶鈎,不僅為日常所需要,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尤其王公貴族、社會名流所用帶鈎甚為精美,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價值,帶鈎與古代人生活息息相關,深深地滲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哲理中。
來源:涿州發佈客户端
全媒體記者:邢佔山、張洪濤(實習)、王怡(實習)
運營:張策
監製:王金瑋
涿州發佈 | 0312-3800627
涿州融媒新媒體中心
【來源:涿州發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