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成書的《堯典》等文獻,後來也被編入到《尚書》之中。《堯典》以及從《堯典》中分割出來的《舜典》記載了堯舜禹禪讓的故事。
據説,堯是非常偉大的,為中華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後來堯老了就要考慮接班人的問題了。堯向各部落的首領諮詢,接班人選誰合適。各部落的首領紛紛表示,您的兒子丹朱就很好啊。不過,堯的偉大就體現在他並不是把天下看成是自傢俬有的,他明確表示自己的兒子並不合適。堯問,你們怎麼樣啊?各部落首領立即説自己就更不合適了。堯説,既然這樣,你們有沒有聽説什麼人比較合適的?不管他出身如何,只要有才能,品德高尚就可以。各部落首領們就向堯推薦了舜。堯問道,舜有什麼過人之處?部落首領們説舜“瞽子,父頑,母囂,象傲,克協”。舜的生母去世後,他的父親又給他娶了後媽,他的後媽非常貪婪,他的弟弟非常陰險,他的父親非常愚蠢,在這樣的一個環境裏,舜依然能夠做到非常孝敬有愛。
堯聽了以後決定對舜進行全面考察,經過一番複雜的考察以後,他的確認識到舜是一個難得的人才,於是決定把天子之位禪讓給舜。舜推讓不過,不得已接受了堯的禪讓。舜即位後,對堯晚年的一些過時進行了全面的改革,處置了堯晚年的一些罪人,很快天下局面為之一新。二十八年後,堯去世,舜全面接手天下政務,選賢與能,收到了“庶績鹹熙”的效果。到了舜的晚年,舜也放棄了自己的兒子商均,選擇了治水有功的大禹作為接班人,最終禪讓給大禹。
從歷史學的角度來説,的確存在過一個軍事民主制的階段。後世很多地區和民族都曾經有過類似禪讓的習俗。但是,禪讓的過程是否如儒家經典所美化的那麼高尚,則是另外一回事了。經過了儒家經典的渲染,堯舜禹的禪讓成了世人心目中的黃金時代,後世儒生言必稱堯舜。
在人們的觀念中,朝代的更迭是不可改變的,也是代表了天意的。但是,朝代更迭背後的規律是什麼?人們一直試圖解開這個謎團。
戰國時期,隨着人們對世界認識的進一步深入,出現了陰陽五行的思想。陰陽五行思想並不神秘,萬物皆有陰陽,這是人們對世界樸素的認識。同時人們試圖歸納出構成世界的五種基本元素,不管他們歸納的是否正確,至少歸納行為本身就是人們思維高度發達的體現。陰陽五行,就是那個時代裏的科學。當人們去探究歷史規律的時候,也想當然地把自然規律套用到了人類社會之中。古人認為五行之間是相剋的關係,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而朝代的更迭也應該是五行相剋規律的體現。
戰國時期的一個叫作鄒衍的思想家提出,最早的虞舜在五行之中屬於土,代替了它的夏朝屬於木,代替了夏朝的殷商屬於金,代替了殷商的周朝屬於火,而未來取代周朝的王朝在五行之中應該屬於水。於是秦朝後來就宣稱自己取代了周朝,水克火,自己在五行中的屬性就是水。古人同時將五行與無色相匹配,木的顏色是青,火的顏色是紅,金的顏色是白,土的顏色是黃,水的顏色是黑。根據這一規律,秦朝就以黑色為最尊貴的顏色,相應地國家各項制度也都爭取做到與水的這一屬性相吻合。
當人們總結出上述規律的時候,人們還停留在認為政權的更迭只有革命一個途徑的階段裏,所以他們總結出來的規律突出強調了五行相剋的關係。後來,人們認識到政權的更迭原來還有禪讓的途徑,於是人們又用五行相生的規律來解釋人類歷史。
顧頡剛先生有過一個著名的觀點,層累地造就中國古史説,根據他的觀點,上古時期的歷史很多都是後人有意無意間偽造的結果。顧頡剛先生的名著《五德終始説下的政治與歷史》詳細闡述了他的這一觀點。他的這一觀點當然也有疑古過甚的缺點,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也的確説明了很多歷史的真相。
秦漢時期人們在構建上古歷史譜系的時候,參照五行相生的順序來重新定義了朝代的屬性,虞是土,夏朝是金,商朝是水,周朝是木,而漢朝則是火。秦朝如同曆法中的閏月一樣,只是個插曲。西漢中後期,人們普遍接受了這樣一種歷史敍事。
西漢的建立者劉邦並沒有顯赫的家世,其父親的名字都沒有被記載下來。但是到了這個時候,劉邦突然有了一個偉大的祖宗:堯!因為在歷史上,虞舜之前是唐堯,虞舜五行屬土,唐堯五行必然屬火。而同樣是五行屬火的漢朝,就是當年堯的子孫。不過這個時候人們還沒有編造出從堯到劉邦的完整譜系。
既然西漢和堯一樣都是屬火的,那麼堯後來把天子之位傳給了別人,漢朝也該如此。漢昭帝的時候就有一個叫作眭弘的儒生向皇帝提出:“漢家堯後,有傳國之運。”他還説這段話是從董仲舒哪裏聽來的。到底是不是董仲舒説的,暫且不論,至少在漢昭帝的時候已經有人接受了這種觀點了。西漢後期,人們對朝廷越來越不滿的時候,批評朝廷的聲音越來越多,人們甚至開始懷疑西漢王朝是否有繼續存在下去的必要了。比如谷永在批評皇帝的時候就説道:“天生蒸民,不能相治,為立王者以統理之,方制海內非為天子,列土封疆非為諸侯,皆以為民也。垂三統,列三正,去無道,開有德,不私一姓,明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你們沒本事就該下台。就連對朝廷忠心耿耿的宗室劉向也説道:“天所授者博,非獨一姓也。”
就在人們對漢家皇帝越來越失望時,王莽以近乎聖人的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他以典型書生形象出場,“莽獨孤貧,因折節為恭儉,受禮經,師事沛郡陳參。勤身博學,被服如儒生”,“事母及寡嫂,養孤兄子行甚敕備”。王莽後來官越做越大,充分利用了王氏外戚的優勢,在三十八歲時任大司馬。之後並沒有改變他的一貫作風,“克已不倦。聘諸賢良以為掾史,賞賜邑錢悉以享士,愈為儉約”。還刻意進行表演:“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問疾,莽妻迎之,衣不曵地,布蔽膝,見之者以為童使,問知其夫人,皆驚。”
公元前1年,漢哀帝去世後,王氏外戚徹底掌握了朝廷的大權,年幼的漢平帝不過是個傀儡。王莽出任大司馬,後來又被封為安漢公。元始年間,王莽一方面繼續打擊政敵,徹底控制權力。另一方面,繼續進行充分的表演,為自己贏得了巨大的聲望。元始五年,王莽毒死了漢平帝,朝廷面臨着選誰來當皇帝的問題。當時漢宣帝的後代還有好多人,王莽卻偏偏説年僅三歲的劉嬰最吉利,選他為接班人。
就在這時,有人從一口井裏發現了一塊石頭,上書“告安漢公莽為皇帝”幾個字。王莽聽到有這樣的東西,當然非常高興,這是天意的體現。立即派堂兄王舜去找老太后商量,老太后王政君當然不同意,王舜解釋説,王莽並不是真的要當皇帝,不過是需要一個皇帝的名分來命令羣臣,這也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措施而已,老太后被迫妥協。王莽就這樣成了攝皇帝,暫時代理皇帝之位,立劉嬰為太子,等到劉嬰長大的以後,再把皇位還給他。
與此同時,王莽宣佈自己家原來是戰國時期齊國最後一個國王齊王建的後代。因為他們家曾經當過王,所以人們稱呼為王家,後來以王為姓。而戰國時期齊國國王的祖先來自於陳國,春秋時期陳國的一個叫陳完的貴族為了躲避國內的動亂到了齊國,在齊國安家,最終在戰國初年奪取了齊國的王位。根據歷史記載,陳國的第一個國君叫媯滿,他是大舜之後。這樣,王莽構建其了自己和大舜之間的譜系。當年,堯把天子之位傳給了舜。如今,堯的後人也應該把天子之位傳給舜的後人。
如此這般三年以後,王莽的地位更加穩固,他也就不滿足於代理皇帝了。就在這時,有一個叫哀章的投機分子,偽造了兩份天書:《天帝行璽金匱圖》和《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並把它們偷偷送到了漢朝的太廟之中。一聽説有天書出現,王莽立即去親自迎接。人們普遍認為,漢朝在五行中屬火,火的顏色是赤色,所謂的赤帝就是漢朝的皇帝。大舜在五行之中屬土,舜的後人王莽也是如此。土的顏色是黃色,所謂的黃帝指的就是王莽。王莽非常愉快地接受了天書,他表示自己雖然忠於漢朝,但是不敢違背上天的旨意,願意接受漢朝的禪讓。於是,現實生活中的第一次禪讓上演了,王莽如願以償地當上了真皇帝。美中不足的是,當他派人找老太后要傳國玉璽的時候,老太后大怒將玉璽扔到地上磕破了一個角。
雖然王莽的皇帝沒有當到頭,十多年後死於非命,但是王莽所導演的禪讓遊戲卻成為後世許多野心家效仿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