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字帖 | 集@王羲之行書金剛經1

《集王羲之書金剛經》,為唐代行書碑刻,全稱《新集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唐元序集王羲之書。大和六年(832年)立於陝西西安興唐寺。前冠楊承和序,後列柳公權等人讚語。趙明誠《金石錄》、葉昌熾《語石》等均有著錄。該碑石久佚,拓本傳世很少,以明南子興藏拓本最佳。現藏故宮博物院。

《集王羲之書金剛經》是佛教的重要經典,此經前後六譯,各有異同,大和元年(八二七)又排纂刪綴,取名為《新集金鋼般若波羅蜜經》,並有撰序,於大和四年奉定量上進,文宗李昂敕令集五義之書,將此經鐫刻上石,至大和六年春始告完成。

王羲之的行書平和簡靜,遒麗天成,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酷愛,貞觀初年下詔出內府金帛,廣為徵集王羲之真跡,其後唐代諸帝亦都好王字,於是集字刻石之風盛極一時,著名的有唐咸亨三年所刻的《懷仁集王右軍書三藏聖教序》、開元九年所刻的《唐興福寺碑》,而《金剛經》是繼此二刻的又一重要集王字石刻。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金剛經》於公元前994年間(約當中國周穆王時期),成書於古印度。是如來世尊釋迦牟尼在世時與長老須菩提等眾弟子的對話紀錄,由弟子阿儺所記載。

根據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傳入中國後,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譯本,《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共8208字,為鳩摩羅什譯本的一個重要補充。其他譯本則流傳不廣。《金剛經》通篇討論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認為前半部説眾生空,後半部説法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50

51

52

53

54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760 字。

轉載請註明: 書法字帖 | 集@王羲之行書金剛經1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