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漢語中比較有特色的一個部分,正所謂“眾人皆説,成之於語”,成語作為一種特定的詞組或短句,在人們的交流中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的關鍵作用。
成語的來源多種多樣,可以是民間諺語,也可以是歷史典故,很多成語不僅代表着一段故事,還可能藴含着做人做事的道理。
日常生活中,如果要祝福一個人將來升官發財,那麼可以選擇很多個成語,比如“步步高昇”、“飛黃騰達”等。
這兩個成語被用的頻率很高,但有些人可能並不明白“飛黃騰達”這個成語原始的意思,大家知道“飛黃”到底指的是什麼嗎?為人父母者不妨一看,被孩子問到可別答不上來。
一、才子解縉:父望子成龍
“飛黃騰達”這個成語説起來不難理解,不過它的寓意很深,“飛黃”這個詞的來由也十分古老,這裏暫且賣個關子,不妨先來了解一下一個有趣的歷史故事。
明朝永樂年間有一個大名鼎鼎的才子,他名叫解縉,從小聰慧過人,被十里八鄉的老百姓贊為“神童”。
解縉出生於書香門第,據説當年他還在襁褓中的時候,母親就經常在地上寫字給他認識,五歲的時候就能過目不忘,七歲時就能寫出一篇不錯的文章。
因為從小便嶄露頭角,解縉參加童子試的時候被寄予眾望,大家都覺得他一定能名列前茅。
為了避免趕路的顛簸勞累,解縉父親把兒子扛在肩頭,讓兒子騎着自己去考試,結果碰巧被主考官看到了。
古時候的讀書人最講究氣節,一個知書達理的人應該把“孝”放在第一位,所以主考官見到解縉騎在父親頭上的時候連連搖頭,責怪他“子將父做馬”。
這句嘲諷恰好被解縉父子聽到了,其父雖然也覺得不好意思,但礙於面子不敢頂撞主考官,可解縉不以為然,隨口就回了一句,“父望子成龍”,不僅回應了主考官而且對得十分工整,周圍人都對他大加讚賞。
後來解縉果然考取了第一名,在最後的廷試中,他又與哥哥解綸、妹夫黃金華一同中了進士,因此解家也有了“一家三進士”的美名。
從那之後,人們常用“望子成龍”這個成語,來表達父母對子女的殷切期望,希望孩子們有朝一日能像龍鳳那樣取得輝煌的人生。
二、飛黃的本意與內涵
“飛黃騰達”這個成語也有祝福別人取得輝煌成就的意思,不過這個成語的來頭並不簡單,首先不妨將這個成語拆解開來一一分析。
“飛黃”與“騰達”這兩個詞剛好一個是主語一個是謂語,二者構成了主謂結構。“騰達”這個謂語動詞很好理解,代表一種騰空起飛、直達天際的意思,寓意着向上、進取。
相對來説“飛黃”這個詞,就比較晦澀難懂了,日常交際中好像很少見到這個詞被單獨使用。
其實“飛黃”源自上古時期,它本是神話傳説中的一種奇怪的野獸,這種野獸長得和馬一樣,被稱為“乘黃”,但因為這種馬會飛,所以又被稱為“飛黃”。
《山海經·海外西經》中有云,“有乘黃,其狀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壽二千歲。”可見這種神馬的長相與一般的馬並不一樣,而是與狐狸相近,説明長得比較漂亮,不過這種馬的背上長了角,而且會飛,如果能騎上這種馬就能擁有兩千歲的長壽。
古代神話中有一種龍馬與“飛黃”的描述相近,它曾出現在了黃帝花園中,後來黃帝便成為了華夏部落的首領。
值得一提的是,西方的古老神話中也有類似的神馬,不過他們將其稱為“獨角獸”,這種馬的頭上有一隻角,而且會飛,是吉祥的象徵,由此不由得讓人猜測,或許上古時期“飛黃”這種生物真的存在。
雖然“飛黃”源自上古時期,但“飛黃騰達”這個成語最開始興起於唐代,源自著名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勸學文章。
韓愈曾在《符讀書城南》中寫道,“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三十骨骼成,乃一龍一豬,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意思是童年時候相仿的兩個孩子,一個肯讀書、求上進,另一個不好好讀書,後來讀書的那個騎着飛黃騰踏而去,而另一個則像癩蛤蟆一樣。
結語
韓愈用“飛黃騰踏”這個成語表達瞭望子成龍的殷切期望,希望孩子能好好讀書,做一個出色的人。
後來他的兒子果然考中了進士,雖然名氣沒有韓愈那麼大,但也做了幾十年的官。所以後人常用“飛黃騰踏”來祝福別人升官發財,經過數百年的演變,後來逐漸變成了“飛黃騰達”這個成語,一直被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