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1938年武漢會戰失利後,抗戰進入到最為嚴峻的戰略相持階段。長沙作為中日雙方在華中必爭之戰略堡壘和前沿陣地,在此後的1939年至1944年間,共見證了中日雙方在此地展開的4次會戰。
指揮湖南境內中國軍隊作戰的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將軍,不辱使命地成為會戰成功功不可沒的核心元素。在他的帶領下,中國正面戰場的戰士們阻止了日本對四川等西南地區進攻的同時,又防止了日本通過攻下長沙進行南北軍事力量的整合。
戰役的勝利極大的鼓舞了在殘酷爭鬥下抗戰軍民的信心,待到1944年冬湘西會戰中方獲勝開始,中國抗戰正面戰場終於轉入了戰略反攻階段。
薛嶽,字伯陵,廣東省樂昌縣人,性情剛烈,殺伐果敢,因抗戰的赫赫功勳曾獲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頒授的自由勳章,為自由勳章授予中華民國的第一人。
1939年9月爆發的第一次長沙會戰,薛嶽將軍率部正面交鋒岡村寧次的18萬精鋭,中國軍隊憑藉熟悉的地形和堅決執行的戰術戰法,1939.10.10岡村寧次電令"全軍撤退",此戰一舉殲滅敵軍3萬之眾!
日方第11軍司令阿南惟畿欲替帝國一雪前恥,於1941年9月18日集結全軍所有精鋭兵力,開始了第二次長沙會戰。
薛嶽將軍繼續採用誘敵深入的打法,待敵軍長驅直入後於9月26日向集結在長沙、宜昌的敵軍發動全面猛攻,阿南惟畿再次重複岡村寧次的命令:全線撤退!第二次長沙會戰以敵軍再次失敗告終,戰鬥嚴重減員、輜重損失慘重!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導致太平洋戰爭爆發,薛嶽將軍所率精鋭部隊被抽調2個軍配合南下軍團進攻廣州。長沙二戰兵敗的阿南惟畿籍此機會對長沙開始第三波攻擊。由於兵力減少,薛嶽將軍下令全軍將士死守長沙、重傷殘兵亦不得後退。
經過拼死爭奪,薛嶽將軍終於切斷了敵軍的補給軍隊,於1月3日對阿南惟幾的殘軍形成全方位包圍圈。長沙第三次會戰再次使敵軍損失慘重,殲滅敵軍6萬餘人,是三次長沙會戰中戰績最為輝煌的一次,被打服的日本人由此尊稱薛嶽將軍成為"長沙之虎"
"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當這個國家、這片文明面臨生死存亡之際,無論處於怎樣的立場和見解,面對國恨家仇,每一個華夏子孫都會同仇敵愾、義無反顧的投身到保家衞國的鬥爭中去。
亦總會有無數華夏兒女,上至將軍下到士兵挺身而出,捨生取義,以微薄之軀為延續這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奉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就抗戰正面戰場而言,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敵軍給予薛嶽將軍率眾防守的湖南、江西所在的第九戰區的壓力絕對遠超其它戰區,毫無疑問是最大的。面對如此嚴峻的戰事局面,作為第九戰區司令長官的薛嶽將軍沉着應戰,既有萬家嶺大捷的酣暢淋漓,又有常德戰役的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般的慘勝。
在經歷了1939-1944年數次長沙會戰的血雨腥風后,薛嶽將軍因率部殲敵眾多而名聲大噪,成就其熠熠生輝的軍事生涯,此役之後帶給敵軍的後遺症便是在抗戰後續期間再未向長沙發起過進攻,為此薛嶽將軍也得到來自國民政府的褒獎—青天白日勳章&羅斯福總統的賀電讚賞。
只能説強中自有強中手,越接近對方的水平,越明白對手的恐懼和強大。就算侵略戰爭中如日中天,赫赫有名的侵略敵軍首領岡村寧次,信手拈來了東條英機無能為力的東北;易如反掌的打下了板垣徵四郎苦苦纏鬥依然無法拿下的武漢;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控制住了多田駿彈壓不住的華北…….
如此一個在戰場上驕橫冷血、勝利對他猶如探囊取物般,堪稱中國人民死敵的戰場惡魔,在與薛嶽將軍數次交鋒後止不住盛讚對手的強悍,心悦誠服的發出如此感嘆:撼山易、撼薛將軍難!
薛嶽將軍的家族,可謂抗戰中的"薛家將",在薛嶽將軍的作戰風格影響下,他的四個弟弟中有三人先後投身抗戰戰場,成為抗戰英雄。最終薛家兄弟四人:一個上將,兩個中將,一個少將,可謂一門忠良,在近代史上也是絕無僅有。
三弟薛仰霆,黃埔軍校第五期畢業,薛仰霆親臨前線參與了第二次、第三次長沙會戰,及後續的常德會戰,在戰鬥中斬獲頗豐,並由於出色的表現被送到印度蘭姆伽步兵訓練學校接受美式培訓,結束回國後接任第90師師長一職。
四弟薛仰驃,南京陸軍步兵學校第三期畢業後進入部隊。第三次長沙會戰,薛仰驃親率部隊將被敵軍佔領的雨帽山奪回,隨後又帶隊攻佔了衡陽城西的東陽鋪。因在戰鬥中表現出色,薛仰驃被提升為151師副師長。
五弟薛仰謙,畢業於南京陸軍步兵學校第三期後進入部隊,擔任中山團管區司令,負責在中山、順德、寶安三縣徵兵送往前線。儘管沒能像哥哥們一樣在血雨腥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殺敵,但同樣為抗戰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中華民族能取得抗戰的最終勝利,首先是國人有決不做亡國奴,誓死將抗戰進行到底的不屈民族意志;有與日本侵略軍持久作戰,憑藉時間、空間、意志拖垮敵人的正確抗戰策略,那句著名的"一寸河山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便是抗戰時期慘烈狀況的描述。
在那國破家亡、烽火連天的歲月裏,整個民族的危機關頭中,國家必須將那些被譽為國之重器、民族希望的"十萬青年十萬軍"投入到戰爭熔爐中去。
這時的中國,無論高門望族、亦或寒門小户;無論在城鎮還是村莊,每個人都是民族鬥士,站在每一個抗戰戰士身後的便是那無數個普通中國家庭、是慈愛的母親和嚴肅的父輩們,而薛嶽將軍家族就是在這場殘酷戰爭中成長起來的"名將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