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中考發生了重大的改革,體育和音樂等科目的分值,被拉到和語數外一樣重要的地位。家長們的第一反應居然不是孩子們會獲得什麼,而是擔心這樣的改革,需要給孩子投入多少補習班的錢。
國內家長在面對孩子學習問題的時候,第一個措施就是請家教、上輔導班、拜訪名師。似乎只要能找到教孩子的老師,就能提高孩子的成績。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那些拼了命上補習班的孩子,又聽進去多少知識呢?
一、中學教師觀察發現:上補習班多的孩子,成績並沒有更優秀
其實上海一所學校曾經就發不過去一個研究,那些經常上各類補習班的孩子,無論是心理素質還是反應能力,都不及自主學習的孩子們。
而且老師們都發現一個問題,家長將孩子們逼迫的越緊,孩子就會越麻木。不少初中的孩子,老師有時候講錯了知識點,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記筆記,背下知識點,並不在意老師講題的思路。
所以他們意識不到老師解題的方式是錯的,自然也就不會指出有什麼問題。老師們都覺得補習班似乎斷送了孩子們的“思考能力”,學生們本能地接受老師的講解,就像是打開大腦接受老師的澆灌,不在意你澆灌的內容是什麼。
也就是老師常説的:過耳不過腦。
可是家長們依舊樂此不疲,作文培訓、奧數培訓、英語培訓,孩子們的精力就那麼多,長時間的面對學習,總是會失去興趣的。等到對學習感到厭煩了,他們就會想方設法在課堂上走神,狀態只會越學越差。
而且被父母寄予厚望的孩子們,自身壓力非常大,他們害怕父母的失望,也接受不了自己的失敗,抗壓能力會變得很差,長久下去性格會變沉悶,心思會變抑鬱。
二、家長應該思考什麼是孩子需要的
很多家長在報補習班的時候,可能僅僅是因為同班同學的家長報了,自家的孩子不能輸了。或者是有人推薦了,這個奧數班非常有效果,孩子學了以後能考100分。
可是家長不明白孩子真的需要什麼,你看到的成績可能只是他這次語文失誤了,於是不容辯駁的孩子多了一個語文補習班。
芬蘭教育在2016年有一個重大的改革,因為芬蘭推翻了200年的科目教學,選擇了場景主題教學。例如你選擇咖啡經營,學校就會讓你學習從咖啡的製作,到咖啡館的經營,還有咖啡的營銷和歷史。
芬蘭認為讓孩子選擇興趣更大的課程,有利於他們對知識點的在意程度,學習速度也會更快。
家長不是不可以選擇補習班,只是應該因材施教,選擇適合孩子的,而不是逼迫孩子去無數個補習班,成為知識的“垃圾桶”,只是去過了一遍老師講的課,根本就沒有記住任何重點。
三、與其盲目報補習班,不如好好陪伴孩子
1. 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
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學習的習慣,總喜歡東張西望,無法集中注意力。家長才更應該重視這些問題,找到快速讓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方法,然後每天監督孩子學習。
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什麼時間該做什麼,每一天的學習任務要積極完成。
2. 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
很多孩子學習效率低,半個小時寫完的作業,一定要拖兩個小時。這樣的孩子應該學會自律,家長要在寫作業前,讓孩子收拾好桌面,開始寫作業以後喝水上廁所摳橡皮的動作,都不許有了。
只有嚴格要求孩子保持學習習慣,自主學習的態度,學習效率才會提高。這些習慣比起無數個輔導班都重要,畢竟他人強行灌輸給你的,和自己願意去學習的,還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