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不解決學什麼的問題,教育改革就成了無源之水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未晨
學生負擔重、如何給學生真正減負是這幾年困擾基礎教育的重要問題。學生的負擔為什麼會越來越重?
“人類創造的新的知識體系越來越多。人工智能、編程,很多新的課程產生了。每門課都是在做加法,學生的負擔越來越重……”不久前,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舉辦的第二屆中小學教材論壇上,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這樣説。
朱永新認為,現代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學生應該學什麼和怎麼學,“現在,教育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轉變,由‘教’轉向了‘學’,所以‘學什麼’尤其關鍵。”朱永新説,我們的課程體系基本上是從100多年前延續到現在,19世紀知識體系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紀初每30年增加一倍,到了20世紀50年代每10年增加一倍,之後每5年增加一倍,90年代是每一年增加一倍。
近30年來,人類的科學知識成果比過去2000年還要多得多,如果還沿用原來的知識體系顯然是不行的。什麼樣的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才適合今天的教育呢?
“要綜合化。”朱永新説,就是要對課程進行整合。
朱永新介紹,他所發起的新教育實驗5年前就提出了卓越課程體系,從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方面來考慮課程設置,“比如,生命課程。”朱永新説,生命和教育本來就是一體的,教育的使命就是幫助一個人從自然人變成社會人,同時拓展一個人生命的長度、寬度和高度,幫助每個生命成為更好的自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幾個報告都提到,要從學會生存到學會學習,再到學會成長,首先要為孩子的生命發展和成長做準備,告訴他怎麼保護自己、怎麼運動、怎麼吃飯、怎麼睡覺,碰到危險怎麼自救、怎麼他救,怎麼成為受歡迎的人。”
除了生命課程,還應該設置“大科學”和“大人文”課程。
在朱永新看來,“大科學”課程是以大科學概念為框架,整合傳統的物理、化學、生物課程。朱永新介紹,現在小學有基於“大科學”理念的科學課,但是到了中學就分科了。這種“大科學”應該從小學到高中一以貫之,幫助學生形成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朱永新説,未來的教育至少要給學生留出50%以上的自主空間進行學習,這樣,學生在學習中掌握知識,再利用已學知識來推進學習和研究,其實是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
“人文學科也應這樣,現在的人文學科同樣面臨着知識體系割裂的問題。”朱永新説,“大人文”教材應包含哲學、文學、地理、歷史,不僅是文科學生要學,理科學生也要學,“這就解決了基礎教育階段人們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問題”。
在朱永新看來,由“大科學”“大人文”為基礎組成的基本課程,對學生來説是低難度、低負擔的,學生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可以不斷尋找自己將來的發展定位,並且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調整。
朱永新介紹,現在興起的STEM課程就是對課程綜合化的探索(STEM是科學、技術、工程、數學4門學科英文首字母的縮寫)。通過STEM的學習,學生不僅能掌握各個學科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學習的方法,掌握了探索問題的路徑,養成自己主動學習的習慣。
“未來課程改革還有很大的空間,如果沒有課程改革,所有的教育改革很難有最根本的根基。”朱永新説,“不解決學什麼的問題,我們的教育改革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