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朋友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明天就是“六一兒童節”了,正在讀書的小朋友明天是不是可以放鬆一天了呢?
曾幾何時,“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成為當父母的掛在嘴邊的話,“減負”這兩個字説了十幾年,換來的是補習班、興趣班越來越多,所謂的“起跑線”也從小學提前到了幼兒園。
那麼在古代的小朋友們,學習是不是比現在輕鬆很多呢?答案是:並不會!!!
啓蒙教育一般都是從認字開始,古代一樣,學校裏也是從識字開始,“三百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算是最一開始的幼兒識字教科書,一般有文化的家庭在小孩會走路時就開始教了。
古代小朋友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把這些字背的滾瓜爛熟之後就可以開始學寫字、作詩、作文。這些都算是學前教育,《舊唐書》中記載孫思邈七歲入學時就已經可以“日誦千餘言”。
古代小學入學沒有嚴格的年齡限定,唐朝孩子們的入學和現在差不多,大概六七歲左右,而明清的小學年齡範圍比較寬泛。
古代小朋友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嘉靖太平縣誌》記載,明代太平縣“令民間子冀盼八歲以上、十五歲以下,皆入社學”。但具體幾歲入學,還是要看學前基礎如何,有的甚至到20歲才有資格讀小學,明魏校《莊渠遺書·渝民文》稱,“凡為父兄者,如有子弟年六七歲至二十歲未冠者,俱要送入社學。”
進了學校學的科目就多了,除了識字寫字之外,還要習經史、學六藝,宋代國子監小學要求小學八歲能“誦一大經,日書字二百”;“十歲加一大經,字一百”;“十二歲以上又加一大經,字二百”。
古代小朋友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除了這些也要讀史書,算術,還有一些律令和禮儀。古代科學落後,但基本的算術幾何也是要學的,比如最經典的雞兔同籠問題,還有勾股定理之類的簡單算術方法。
還要學説話,相當於學習當時的“普通話”,然後還要學彈琴,射箭等等“六藝”課程。這樣看來,古代小學教育也算是素質教育了。
古代小朋友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不要以為那時沒有五花八門的興趣班補習班,古代孩子們都有一個完整快樂的童年。實際上古代從小學就實行577制度,也就是早上5點到學校,晚上7點回家,歷朝歷代基本都是大約是這個時間範圍。
古代小朋友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至於放假,有的學校寬鬆一些,一個月放3天,有的嚴格一些的就從每年正月十五開學,一直上到臘月十日,沒有周末沒有暑假沒有節假日,所有的休假時間只有過年那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雖然學制嚴格沒有假期,但這是官家學校的規定,很多以農民孩子為主的鄉村學校就會有農假。中國古代是傳統的農業社會,農民家庭的孩子入學的時間也都圍繞着農事來制定。
古代小朋友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在漢朝,一般春秋冬入學的比較多,《四民月令》記載:“正月農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硯冰凍時。”孩子們基本是利用農閒的時間去學校讀書。到了南北朝,農家子弟“春夏務農,冬季入學”成為了主流。
中國有句古話叫“不打不成器”,過去可沒有“虐童”的説法,更沒有“不許體罰”的規定。過去的孩子上學,就是去捱打的。打手心、打板子、罰站罰跪都是學校的家常便飯。
古代小朋友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王充《論衡·自紀篇》中就寫到:“書館小僮百人以上,皆以過失袒謫,或以書醜得鞭。”古人讀書沒有誰沒捱過兩鞭子的,而且過去的家長也非常認可這種教育方式,估計把孩子送去學校時還會叮囑老師想怎麼打怎麼打,千萬別手軟!!
不過無論哪朝哪代,都會有皮實耐揍又冥頑不化的熊孩子,面對這種學生,學校有更絕的招數。明朝《泰泉鄉禮·鄉校》中就記錄了:“無故而逃學一次,罰誦書二百遍;二次,加樸撻,罰紙十張;三次,撻罰如前,仍罰其父兄。”前兩次的懲罰還教不乖,那就把老爸和哥哥全叫來一塊兒受罰捱打。
古代小朋友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不過如果是“三好學生”的話,也會有一些優待或者獎勵,比如明朝理學家沈鯉就主張:“學生勤學者、有進益者、守學規者,給免帖一紙,遇該責時,姑免一次。”好好表現得一張“免死金牌”保命,這在動不動會挨鞭子的學制中,還是非常有誘惑力的。
古代小朋友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明朝的小學還有學生檔案,揚善、改過、記過,所有在校的好事壞事全部會被記錄在冊,之後升學這檔案也會成為考察的一部分。
從來有學習就有考試,古代的考試頻率可比現在小學的頻率高的多。比如宋朝的小學生每天都有“隨堂測驗”,這叫做“日考”。然後還會有“月考”“季考”等大考,考不好不僅要記錄在冊,還會捱打請家長等各種懲罰方式。
古代小朋友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考試的頻率和考評方式在各個朝代,乃至各個學校都不一樣。
比如元朝時南京的一個小學就對自己學校的考試時間做了統一規定,固定在每個月的初三和十六兩天考試,而且為了防止學生作弊,出題的老師和監考老師必須是兩班人。
到了明朝,那個提出獎勵“免死金牌”的沈鯉也提出:“朔望日考試,分等第,行賞罰。”朔望日就是每月初一和十五,除了提倡每月來兩次測試之外,還要分等級排名次,然後根據成績賞罰分明。
古代小朋友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清朝的小學考試會根據不同的科目採取不同的考試周期,比如:公課、月課是一個月一考,朔望課是半個月一考,季課是一個季度一考,同時還會有一些重要科目可以抽考,也就是突擊考試。比較人性化的是如果考試掛科了,會有機會補考。
古代小朋友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考試的成績制定方式不固定,隨老師的喜好,數學比較好的老師喜歡打分,文采好又勤快的老師喜歡給學生寫評語,還有為了簡單圖省事的老師就簡單用優良差評分。別以為寫評語是最仁慈的打分方式,古代老師罵起人來也是完全不講情面的哦。
中國在夏朝時就有學校,當時的學校被稱作“癢”,那時教育實行“學在官府”,並且不收學費,可資源稀缺,基本上只有官宦貴族的子弟有資格進入學校。
到了春秋時期,孔子提出“有教無類”,於是私塾開始流行,私立學校老師也要養家餬口,於是私塾開始收取學費來維持生計和運營。
古代小朋友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既然私塾招收的主要是沒有資格進入公立學校的窮困子弟,那麼學費自然比較低廉,學生們也會在老師家裏做半個幫工來抵學費,比如打理學校事物,打掃衞生,劈柴燒水之類的,甚至有的還要幫師傅師母帶孩子。
到了隋唐時期,有了科舉制度就意味着“讀書改變命運”的時代到來,只要能貢出一個秀才進士,全家人都可以擺脱窮困的命運。於是民辦學校開始蓬勃發展,父母甚至家族砸鍋賣鐵也要送孩子讀書的思想覺悟由此誕生。
古代小朋友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宋朝統治時期,整個國家重文輕武,對於教育國家也頗為重視,民辦私塾不僅有國家補貼,還會有當地達官貴人土豪鄉紳的資助,甚至讀書成績優異的寒門子弟還會有額外的經濟支持,教育也從曾經的奢侈品發展為必需品,一直持續至今。
古代小朋友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孩子是國家民族的希望,給所有孩子創造良好的社會和學習的環境,讓他們能夠健康、快樂、幸福的成長一直是我們從古至今努力的目標,明天就是“六一國際兒童節”啦,希望每一個小朋友都能擁有一個美好的童年哦。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50 字。

轉載請註明: 古代小朋友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