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快評丨“栓Q”入作文不必過度緊張,提高孩子文字審美能力是關鍵

極目新聞記者 餘淵 趙德龍

據媒體報道,河南許昌一小學老師批改作業時,發現學生在作文中寫道“栓Q”,並有一段看不懂的歌詞。事後學生“解釋”才得知,那段歌詞出自一首網絡神曲。

老師將自己遭遇發佈到網絡後,有人認為,網絡流行語對學生的語言表達產生了衝擊,可能影響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有人表示,學生畢竟才上小學,好好引導沒什麼大不了。

據瞭解,網絡詞彙“栓Q”出自一位自學英語的博主之口,博主在視頻中用英語説了“謝謝”,因發音不標準聽起來像“栓Q”。這一發音被網友爭相模仿,英文的本意是感謝,網友們也將其引申為表達“無奈”等其他情緒。諸如在一些場景,使用“我真的栓Q”,其實表達的並非感謝之意。

網絡廣泛影響着人們的生活,這是不爭的事實。上述熱詞起源網絡,經過廣泛傳播進入現實生活也早已是常態。諸如“YYDS ”“芭比Q了”“打call”“服了你個老六”“我不李姐”等等。

網絡語言在特定環境下產生,容易在具有相同網絡背景的羣體中傳播,網友使用網絡用語傳遞信息,類似古時人們“用典”的表達方式。一些網絡語新奇、個性、含義豐富,在特定情形中使用,往往起到“言有盡意無窮”的效果。曾經在央視的春節晚會語言類節目中,多次出現網絡流行語,而被觀眾稱讚節目“接地氣”。

一些網絡語言傳播速度快,容易形成熱詞、網絡流行語,這些網絡詞彙的使用,對部分網絡羣體而言,是構建羣體親密感和共情能力的紐帶,是進行身份認同、區隔乃至管理的一種工具。

而網絡語言的另一個特點是,往往熱度消退得也比較快,一些幾年前流行的熱詞,如今已不再有人記得,今後“栓Q”可能也會淹沒在互聯網的汪洋大海中。

我們大可不必憂慮“栓Q”出現在小學生的作文中。而更應該加大力度培養學生對文字的甄別和審美鑑賞能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722 字。

轉載請註明: 極目快評丨“栓Q”入作文不必過度緊張,提高孩子文字審美能力是關鍵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