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0年,為了阻止韋皇后成為第二個武則天,同時也令李家重新掌權,李隆基等人暗中商量對策,並掀起了“唐隆政變”。在一番血洗之下,韋皇后一系被處理乾淨,大權旁落的李旦,也被李隆基迎為皇帝。不過,當李旦上位後,他卻為太子的人選犯了難。
按正常情況來説,他應該立自己的嫡長子李憲(李成器)為太子。不過,在當時的情況下,希望李隆基成為太子的呼聲卻非常高。李隆基是自己的庶三子,英明睿智,更立下如此大功,被封為太子也不是不可能。那麼究竟該立誰呢?這事令李旦十分困擾,遲遲難以定奪。
聞之此事後,李憲立刻進宮。不過,與想象中向父親保住自己的地位的舉動不同。李憲一見父親竟直接跪地,請求父親將李隆基設立為太子。李旦見狀有些驚異,但卻更加猶豫。成器自小聰穎過人,素有才名,非常受他喜愛。如果不出之前的事,皇位繼承人幾乎肯定是李憲,這又如何能讓他下定決心立李隆基為帝呢?
見父親陷入猶豫,李憲竟直接哭訴道:“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平王有功於國,自己決不居平王之上。”也正是這樣一句話,堅定了李旦的信念,也在後來將李隆基順水推舟的送上太子之位。
對於李憲的做法,很多人都表示不解。李憲是真的不想當皇帝麼?但縱觀古今,生於皇家,除了一些痴迷旁門左道的皇子,有哪個是不想做皇帝的?他之所以這樣做,其實正是無奈之舉,也是保全自己及維穩當前局面的最優辦法。
與李隆基相比,李憲其實並不差,但他卻比李隆基少了幾分殺伐之氣,也少了幾分野心。而論政治鬥爭,李憲更遠不如他。因“唐隆政變”,李隆基在當朝的支持者眾多,呼聲非常高。如果李憲執意與李隆基爭皇位,最輕的結果,便是再出現一次“玄武門之變”,而死者無疑必是李憲。同樣,這樣做很有可能會造成唐朝再度混亂,這是他不想看到的局面。而他和平禪讓的舉動,也為他帶來了極大的回報。
此後,兄弟二人關係非常密切,李隆基上位後,李憲地位非常高,不僅未受猜疑,一生更是享盡榮華富貴。李憲生病後,唐玄宗李隆基擔憂至面容憔悴,派出的太醫使者源源不斷。他死後,李隆基哭至頭昏,痛哭數日。而在下葬自己兄弟時,更以帝王之禮下葬,此事亙古難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