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接上一回,因為明太祖朱元璋傳位給孫子朱允炆,上台後的朱允炆在近臣黃子澄、方孝孺的鼓搗下削藩,從而引起諸王的不滿,四叔朱棣打着“清君側”的幌子發動了叛亂,奪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史稱“靖難之役”。結果南京城被攻破,朱允炆失蹤,朱棣登基史稱“明太宗”,後嘉靖皇帝改文宗為成祖,又稱明成祖、永樂大帝。
咱們這位永樂大帝登基時,已經有四子一女,分別是嫡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遂和永安公主。並且孫子朱瞻基也5歲了,可謂是其樂融融的一大家子。可就是咱們這位鼎鼎大名的成祖皇帝卻不怎麼待見這個嫡長子朱高熾。
1378年8月16日朱高熾出生在北京的燕王府,母親是永樂皇帝的原配,仁孝皇后徐氏,這仁孝皇后可不是一般的人,父親徐達是大明朝開國功臣淮西二十四將之一,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可謂背景相當的深厚。當年的這樁婚事還是朱棣的母親孝慈高皇后作的主。看看咱們這位胖胖皇帝明仁宗朱高熾的家庭配置就讓人垂涎三尺:爺爺是明太祖朱元璋、奶奶是孝慈高皇后、父親是明成祖朱棣、母親是仁孝皇后、兒子是明宣宗朱瞻基。可謂是滿堂喝彩。
朱高熾出生的時候正是朱元璋建立大明朝10年時間,只比明惠宗朱允炆小一歲,所以他是朱允炆的堂弟。朱高熾在8歲的時候隨父親朱棣進京朝拜,朱元璋見到這個孫子喜歡的不得了,從早稀罕到晚,或許是因為小時候的朱高熾胖嘟嘟的很是可愛,很討祖父的歡心,其實據史料記載,朱高熾從小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和太祖對話都能對答如流,還經常引用儒家經典中的名句名篇,這使得太祖和孝慈高皇后都非常高興,認為朱棣輔導得很好,孩子將來一定大有所成。
太祖朱元璋還對朱高熾及朱棣説了一句“好聖孫”,正是因為爺爺的這句話才保住了他皇太子的地位,最終順利登基成為“明仁宗”。
朱棣在次子三子四子出生後,對於嫡長子朱高熾就不怎麼待見,因為什麼呢?因為朱高熾個高但是比較肥胖,因為肥胖有時候走路都不怎麼穩,和一身征戰英明神武的朱棣比起來差遠了,朱棣有時候都覺得他不是自己的孩子,和自己完全不一樣,這簡直是給徐皇后抹黑呀,也不知道晚上會不會給朱棣跪榴蓮。
待到老二朱高煦長大後,老二隨着朱棣漠北征戰,和老爹一樣英明神武,和老爹一樣帥,成為了朱棣的左膀右臂和得力干將,所以朱棣都想廢了朱高熾的世子位傳給次子朱高煦,後面孝仁皇后可不願意了,和朱棣直接開懟。現在朱元璋還在,他老人家規定的嫡長子襲爵,如果隨意更改就壞了祖宗規矩,老爺子一發火你這燕王是不是也不準備要了,這一大家子人也不想要了,所以朱棣打消了這個念頭。
在史料中朱棣和朱元璋對朱高熾的看法是真的不一樣: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高熾13歲時上報朱元璋被立為燕王世子。他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在他兒童時代,接受武術和儒家學術的正規教育。 由於他的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愛; 不過由於朱高熾喜靜厭動,體態肥胖,行動不便,總要兩個內侍攙扶才能行動,而且也總是跌跌撞撞,因此對於一生嗜武的明成祖朱棣來講,他並不喜歡這個兒子。雖然他在一定程度上學會了箭術,但總的説他很少表現出從武的資質。相反,教授朱高熾的老師們十分欣喜的是,他更專心致志於經籍、文學、以及仁孝方面,所以使得燕王府的文臣都很是喜歡,但是就因為這樣缺少運動才使得他比較肥胖身體也不怎麼健康,但是對於登基後實施仁政也是這個時候打下的基礎。
朱高熾的祖父朱元璋親自關心朱棣的幾個兒子。一次,朱元璋派這個少年在破曉時去檢閲軍隊,後者回來報告之快令人吃驚,他解釋説,清晨太冷,檢閲應等到士兵們吃完早餐以後。另一次,朱元璋要他審閲幾份官員的奏章。他有條不紊地把文武兩類分開,並相應地作了報告。他的祖父不斷地被他的文才和行政能力和仁心所打動。
所以這就是兩個人對於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祖父更喜歡偏愛這個孫子,而父親卻覺得不怎麼像自己所以不怎麼喜歡,有很多次都想廢了朱高熾的世子位。殊不知開國才靠武力,治國就得要文治了。這個時候北京城中發生了一件天大的事情,使得在次朱棣打消了這個念頭。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標英年早逝,至此皇儲空缺,算資歷算功勞朱棣是排的上號的,更何況太祖非常喜歡朱高熾這個孫子,所以朱棣覺得自己有機會繼承皇位的,所以在沒有想過廢朱高熾世子之位,靜候北京的佳音。
可惜事與願違,太祖朱元璋“愛屋及烏”因為太疼愛朱標這個嫡長子,所以把皇位傳給了朱標的次子朱允炆,稱為皇太孫。這下朱棣的希望落空,心裏的不滿和憤怒便灑在了這個不喜歡的嫡長子身上,時不時的就責罰,時不時的就怒罵,就使得這個孩子很怕這個父親,做事一直都是戰戰兢兢的,生活的也很困惑,好在母親孝仁徐皇后一直都愛護這個孩子,雖然沒有得到父愛,母愛卻温暖了他的一生。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於應天,享年71歲,廟號太祖。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史稱建文帝。登基後的建文帝迅速開展削藩運動,引起諸王不滿,在周王自焚後,朱棣於北京起兵開啓反叛之路,史稱“靖難之役”。朱棣起兵靖難,命朱高熾留守北京。朱高熾團結部下,以萬人之軍成功地阻擋了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的50萬大軍,保住了北京城。這一戰役對整個靖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使得朱棣沒有後顧之憂,也是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耀眼的一筆。在此期間,建文帝遣書給朱高熾,許以封王,爭取朱高熾歸順朝廷。朱高熾接到書信之後看也沒看,原封未動地送到朱棣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間計失敗。從而奠定了其世子之位乃至後面的太子之位的穩固。
靖難之役成功後,朱棣登基史稱明太宗。在朱高熾繼位的道路上,最大的威脅便是二弟朱高煦,而朱高煦與朱棣頗有幾分相像,而且作戰勇猛,在武將中威信很高,在戰鬥中他曾多次救朱棣於危難之際,朱棣也曾許願説:"努力吧,皇太子身體不好,多有疾病。"。聽了這話,朱高煦的熱情更加高漲,在整個靖難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勞。這在平常人眼裏肯定會生嫌隙,但是身為大哥的朱高熾不但沒有怪這個使壞的弟弟,而且在犯錯誤的時候還經常在父親朱棣面前替他求情,無時無刻都在幫助這些弟弟。
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問題上又出現了猶豫,朱高熾由於仁愛、儒雅,深得文臣們的擁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朱元璋親自為朱棣選擇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在封建社會,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而朱高煦性格頗似朱棣,武勇英俊,在靖難中立下大功,而且朱棣也曾親自許願將皇位傳給他,就朱棣本人來講,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覺得朱高熾過於仁弱,將來會遭人脅迫。但是最終朱棣還是立了朱高熾為太子,因為明朝的內閣制度和漢族的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制度在某種程度制約着帝王。
而且朱高熾作為世子的時候確實沒有什麼重大的錯誤,因此廢之無名,很重要的一點是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敏慧異常,深得朱棣的喜愛,著名的文臣解縉曾經以朱元璋稱朱高熾為"好聖孫"來説服成祖,並且説孝仁皇后在生朱高熾時,燕王府大雨傾盆,電閃雷鳴,當朱高熾出生後,王府頓刻“五光十色”、“芳香撲鼻”、“晴空萬里”、傳位給朱高熾才是大明萬年傳承的命數。朱棣終於下定了決心,於永樂二年(1404年)立朱高熾為太子。
在後面的歲月裏,朱棣遠征漠北,命太子監國,一切國務交由太子朱高熾處理,太子朱高熾廣施仁政,使得國家經濟繁榮,為朱棣北伐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使得百姓安居樂業,民生逐步好轉,也為仁宣之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朱棣在最後一次遠征蒙古之役後回朝時去世,朱高熾登基史稱明仁宗。這標誌着強有力的軍事擴張的結束和一個內部改造的時代的開始。這些新的為政的態度和理念被繼位的朱高熾制度化了。但是不甘心的朱高煦毅然起兵反叛,兵敗後仁宗皇帝沒有處死他們,而是好心相勸,放他們回封地,待遇還漲了三層,因為他不願意看到兄弟骨肉相殘,施以仁心,殊不知這是放虎歸山。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熾猝死於宮內欽安殿,終年47歲。朱高熾在位不到一年,有人對他的貢獻提出了質疑,但是朱棣在位期間有大部分時間都在北征,朝中的政務一直是交給朱高熾來掌管,因此他有充分的時間來推行自己政策,為自己即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果加上這段時間,朱高熾對明朝做出的貢獻就毋庸置疑了。
雖説是最不受待見的皇太子,但是確是最仁愛的君主,執政不到一年把仁心全部給了大明的子民,所以廟號------明仁宗,也是眾望所歸,理所當然。
雖不受老爹朱棣的待見卻開創了仁宣之治的始端。並且是第一位在天安門城樓上舉行登基大典的明朝皇帝,從這個角度講,他才是紫禁城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任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