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兩個地方被稱為斜橋,一個在今陸家浜路製造局路口,一個是泛指今南京西路、吳江路、成都路一帶。今天我們要講的“斜橋”,指的便是後者。
“斜橋”的由來
斜橋並非橋斜之意,是因為 當年吳淞江(今蘇州河)的支流東蘆浦從北往南彎彎曲曲從這裏流過。這裏的小河浜,名為石家浜(又稱石浜)。
當年,河西有著名的娛樂花園張園,河東有英國鄉村俱樂部(上海廣電大廈現址)。為交通方便,雙方協作在河上架了一座木橋。 由於與橋相通的馬路(今吳江路)的走向也是不規則的,河又是彎彎曲曲的,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橋都是斜的,所以被稱為斜橋。斜橋因其水清樹密,景色宜人而聞名舊上海。
現在公惠醫院內的“斜橋弄巨廈”
到19世紀末,上海興起填浜築路,石家浜亦被公共租界以市政建設之需,填築為馬路,便以橋名命路, 從此稱之為斜橋路(又稱斜橋弄)。當時,常有外僑情侶來此憩遊,又稱此地為Love Lane(譯為愛情弄)。1936年,該路名為“納物巷”。 1943年10月,更名為吳江路至今。
“斜橋”三大家族
1880年前後,盛宣懷在 斜橋(今廣電大廈)一帶購地105畝,修建了盛家花園豪宅。設計上中西風格結合, 既建有中國傳統的亭台樓閣,又有大片西式的花園草地。這片草地後來還一度成為當年上海最著名的東華足球隊的訓練場地。
儘管盛宣懷在上海等地置有大量的房地產,但最早的還是在斜橋,所以盛家在習慣上稱斜橋的住宅為 斜橋老公館(世人常稱為“ 斜橋盛公館”)。
盛宣懷斜橋老公館舊照 章正元/供圖
在上海圖書館收藏的盛宣懷檔案中有許多信件,盛宣懷斜橋老公館收信人一欄寫着“上海斜橋盛大人收”。盛宣懷逝世的訃告也稱“殯儀在斜橋盛宅舉行”。
當年在斜橋路附近,原有幾處很有名的建築和花園,除了張家花園、英國鄉村俱樂部(又稱斜橋總會)外, 與盛宣懷家一牆之隔的是晚清時期上海道台(清末上海地方最高官職、相當於現在的上海市市長)的花園住宅。1882至1886年間,時任上海道台(即分巡蘇松太兵備道)的邵友濂曾在此大興土木,建造了一處府邸。
1947年地圖,這塊區域基本上是 原來盛宣懷公館的範圍 圖片來源:歲月拾萃圖片來源:《歲月拾萃》
與邵道台一牆之隔的是李鴻章的五弟李鳳章的家。這三家幾乎囊括整條斜橋路的地盤。由於這三家都有豪華、氣派的花園式宅院,又都鄰近早期外國人在滬的娛樂中心——斜橋總會,因此有“斜橋盛府”“斜橋邵府”“斜橋李府”之稱。邵道台的大兒子邵頤,娶的是李鴻章的侄女,二兒子邵恆,娶的是盛宣懷的女兒。可見三家之親近的姻緣關係。
不復存在的盛家老公館
盛宣懷(1844-1916),字杏蓀,江蘇武進人,祖上世代為官。1870年投入督師入陝圍剿回民義軍的李鴻章麾下,甚得信任。他雖非科舉出身,卻受李鴻章之識,拔從天津海關道,漸升為郵傳部尚書,晉封宮保,故人稱為盛宮保。他 是清末洋務運動的主將之一。1873年任上海輪船招商局會辦,後升督辦,從此與上海結下了不解之緣。
盛宣懷被譽為中國近代“第一商父”,他領風氣之先,開機械工廠,辦新式學校,倡金融、交通諸業,設輪、電、路、礦諸局,成為洋務運動要角。盛宣懷所興辦的事業,基本上都是當時的新事物,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具有重要歷史貢獻的。
盛宣懷老年肖像照 章正元/供圖
盛宣懷的晚年生活就在斜橋老公館裏度過。1916年4月27日盛宣懷故世,靈柩停放了一年半之久,後安葬常州。1917年11月19日上海《民國日報》中的《盛宣懷出殯紀盛》一文,記載了18日 盛家花費30萬現大洋(銀圓)大出殯奇觀:
出殯自今南京西路成都路口寓所出來,往東經過今南京東路至外灘,再轉至北站,以花車運柩至常州安葬。送殯隊伍前有巡捕開道,後有各種儀仗86套之多。既有洋號槍旗,又有清代衙門執事;有道士也有和尚;百餘名前清衞隊和現代的鐵路機車、汽車混合;廣東鑼鼓和西洋軍樂隊同行,可謂五花八門。沿途設祭棚、路祭桌無計其數,隊伍長達5華里之遙。觀看大出殯者人山人海。可稱上海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出喪。
斜橋盛家老宅因子女分家不斷分割,以後又隨市政建設築路、拓路, 原貌已不復存在。舊址殘留的一部分曾辦過建承中學和新成游泳池,但隨南北高架路建設也已經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