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書
隱姓埋名 只為祖國榮耀
生平
王承書(1912年-1994年),湖北武昌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傑出的核物理學家,氣體動力學和鈾同位素分離專家,核工業部研究員,科學技術局總工程師。
1934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物理系,1936年獲得燕京大學碩士學位,是我國鈾同位素分離理論研究的奠基人,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作出重要貢獻。
星火
放棄美國優厚待遇回到祖國
1930年,王承書以優異的成績從貝滿女中(北京166中學前身)畢業,被保送到燕京大學,成為當年物理系唯一一名女生,並於1941年成功申請美國密歇根大學巴爾博獎學金,一個人遠渡重洋赴美深造。她決心努力學習,掌握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將來報效祖國。在美國,她獲得了博士學位,又讀了博士後,在稀薄氣體、統計力學等研究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發表了數篇當時處在世界前沿的論文,也打破了世人對於女子的刻板印象。
1949年,開國大典上的禮炮聲響徹雲霄,也讓王承書歸心似箭,她毅然決定放棄美國的優厚待遇回國。當時,美國政府對新中國實行封鎖,聽説王承書要回國,不僅派特務監視她的行蹤、非法傳訊、搜查行李,還沒收了她為中國科學院採購的半導體材料。
書籍、信件可以扣押,科學家的頭腦卻是無法搜查的。1956年6月的一天,王承書夫婦帶着6歲的兒子,在祖國的幫助下,衝破美國移民局的種種阻撓,登上了歸國的客輪。與他們同時歸國的,還有科學家郭永懷、李佩夫婦。
北京軌跡
為鈾同位素分離理論奠基
1956年歸國後,王承書放棄了自己熟悉的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專業,改行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從事同位素分離理論研究。兩年後,她再次改行,從中關村的家搬到了市郊房山,擔任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熱核聚變研究室主任,進行等離子物理和磁流體力學的研究。經過兩年的努力,她帶領着隊伍攻下了熱核聚變理論,填補了國家的空白,為我國受控熱核聚變和等離子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61年,王承書第三次改行,這一次,是為了突破原子彈研製技術難關。從此,“王承書”這個名字在國內外的物理學術界消失了,她開始了隱姓埋名的工作。也是在那一年,王承書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告別丈夫和孩子,1962年,王承書悄悄離京,來到中國第一座濃縮鈾生產工廠504廠。1964年1月14日,我國第一批高濃縮鈾在504廠誕生。同年10月16日,蘑菇雲在神州大地騰空而起,超級大國的核壟斷被中國打破,王承書抑制不住心頭的激動,兩行熱淚從她瘦削的臉上流下。
志願
我的選擇沒有錯,我的事業在祖國
1986年10月6日,在一次歸國紀念日的家宴上,王承書感慨萬千:“我回國的唯一原因,不是我不愛美國的優厚生活,而是我更愛自己的祖國。30年了,至今我可聊以自慰的是,我的選擇沒有錯,我的事業在祖國。”
1972年,王承書擔任了研製大型國產擴散機“4號機”的總設計師,1973年,她又提出開展激光分離法的研究。在她的指導下,科研人員經過艱苦攻關,在1991年實現了激光分離濃縮鈾,成為我國激光分離技術上一個重大里程碑。1992年,已經80歲高齡的她,還拿着放大鏡看學生的論文,為祖國科研事業做好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