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面前,就算是兄弟也多數會反目成仇,東晉劉毅與劉裕就是典型

盧循作為東晉末年羣雄之一,一手製造了“孫恩盧循之亂”。

雖然,最後沒有成功,落得兵敗自殺,但是,卻對當時的統治者震動不小。而且,伴隨着盧循的死,南、北方的敵我矛盾隨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劉裕跟劉毅的“人民內部矛盾”。

權力面前,就算是兄弟也多數會反目成仇,東晉劉毅與劉裕就是典型

話説,劉裕與劉毅之前還是拜過把子的兄弟。早些年,兩個人都僑居京口,一起策劃和領導軍事戰鬥,將桓玄的起兵給推翻了,是正兒八經的並肩戰鬥過的兄弟。

但是,劉毅這個人卻非常自負,認為自己寫得一手好文章,還有騎馬涉獵的好武藝,算是一個文武全才。而劉裕不過是一個鄉巴佬,空有一身蠻力,所以,不願屈居於劉裕之下。正因如此,劉毅多次跟劉裕對着幹,慢慢地,雙方由最開始的各自不服,到勾心鬥角,最終,演變成了實力對抗。

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二人關係破裂的過程。

一,王謐是東晉大臣,在劉裕還是一介布衣的時候,王謐慧眼識珠,對其另眼相看。而且,在劉裕窮困之時,還幫他還過賭債,是一個非常有眼光的“投資家”。

此人在桓玄面前是大紅人,曾經有個經典事例,讓他名聲在外。在晉安帝要禪讓的時候,是王謐第一個衝進皇宮,快速將傳國玉璽搶走,再屁顛屁顛地將其雙手獻給了桓玄。更因為這一個“功勞”,令其在桓楚統治時期,位居“三公”要位。

在劉裕佔領了建康後,對桓氏的殘餘勢力進行了清除。

按理説,以王謐的官職和地位,處以砍頭之刑是理所應當的。但是,劉裕非但沒有殺王謐,反而在他建立傀儡政權之後,讓王謐做了侍中、司徒兼揚州刺史。這樣的舉動,讓天下人為之震驚,感覺王謐應該是劉裕暗插在桓玄身邊的“無間道”,不然的話,他怎麼會有這樣的待遇?

但實際上,卻是劉裕的良苦用心。從表面看,這樣的做法,算是還了當年王謐對自己的恩情,更深一層則是想將王謐打造成一個可以信賴的形象代言人。在建康城內,世家大族眾多,各個盤根錯節、聯繫緊密,且勢力強大。而劉裕卻是從小山溝裏走出來的,雖然,這幾年南征北戰是個人物,但是,在這些老貴族的眼裏,他最多算是一個土豪,根本不買他的賬。

但是,王謐卻不同,他是王導的孫子,一直都在為皇家做事,上三代都是可以拿得出手的大人物,是根紅苗正,一身正氣。所以,讓王謐幫着自己去對接那些老貴族,再合適不過了。

權力面前,就算是兄弟也多數會反目成仇,東晉劉毅與劉裕就是典型

於是,劉裕讓王謐幫着自己對付那些不聽命令的貴族,號令大家要緊跟時代,擁護新主。並且,還要統一口徑,清除那些不和諧的聲音。就這樣,王謐搖身一變成了頭號的“開國功臣”。

而劉裕則低調地做起了徐州刺史,鎮守京口,成為了幕後老闆。然而,劉裕對王謐的態度,卻引起了劉毅的強烈不滿,成為了他們關係分裂的一個突破口。在一次朝會上,劉毅站起來大聲質問王謐:“你告訴大家,皇帝的玉璽現在在哪?”王謐聽到劉毅這麼問,嚇得面色蒼白,不敢出聲。

朝會一結束,王謐趕緊離開了建康,往外地逃跑。但是,劉裕知道之後,不僅派人把王謐找了回來,官復原職,還特意找來了二十多個武藝高強的侍衞緊跟左右,保護其安危。據説,私下裏,劉裕還找來劉毅,針對這個事情對其一頓訓斥,並打了劉毅一耳光。就這樣,風波暫時得到了平息。

三年以後,即407年,對劉裕來説算是喜憂參半的一年。喜的是桓氏勢力由於多年的肅清,已經被斬草除根;悲的是他的得力干將,王謐死了。但這卻給豫州刺史劉毅帶來了好機會,一來他早已看不慣王謐,這回是再無眼中釘,心裏自然開心;二來,劉裕失去了好助手,自己可以給趁機給劉裕來個重擊。

權力面前,就算是兄弟也多數會反目成仇,東晉劉毅與劉裕就是典型

於是,他派皮沈去朝廷,帶去了兩個方案:

第一個,由琅琊王司馬德文任司徒,中領軍謝混接替王謐的職務;

第二個,讓司馬德文任司徒,謝混任錄尚書事,劉裕任揚州刺史,坐鎮京口遙控。

這兩個方案看似各有不同,但其實卻有三個共同點:

首先,這兩個方案看起來都跟劉毅沒有多大關係,不管選誰,擔任什麼職位,對於劉毅來説都沒有什麼關聯,可以保證他的清白;

其次,可以阻止劉裕去建康,只能留在京口;

最後,可以讓謝混順利進入中央管理層。

這裏要特別説一下謝混,雖然他是謝氏大族的人,但與劉毅的關係非常要好,並被其視為知己。所以,劉毅想要效仿劉裕推王謐那樣,把謝混推上去做自己的代言人。

皮沈為了表示對劉裕的尊重,先帶着方案去京口向其彙報,他首先拜見了劉穆之。劉穆之聽完後,當時沒表態,藉口説上廁所。出去之後,劉穆之立刻寫了一張紙條,讓人給劉裕送過去,告訴劉裕千萬不要同意皮沈的話。沒過多久,劉裕出來接見皮沈,閒談了幾句後,讓皮沈到客房休息。

接着,劉穆之進來勸劉裕,讓其不要在幕後指揮了,必須走出來,讓大家知道您才是真正的“老大”。而且,建議劉裕做揚州刺史,入主中央領導層。此時的劉裕,認可了劉穆之的建議,當天啓程去了建康。沒過幾天,任命書下來了,司馬德文任司徒,劉裕任侍中、揚州刺史、錄尚書事等,留在建康輔政,原來的職務兼任。

權力面前,就算是兄弟也多數會反目成仇,東晉劉毅與劉裕就是典型

二,當初,盧循造反,何無忌戰死之後,劉裕趕緊回到了建康,給劉毅寫了一封信,表達了想跟其聯手抗敵的意願。但是,這封信在劉毅看來,卻認為劉裕看不起自己,認為自己一個人打不過盧循,非要他劉裕出手幫忙。他甚至跟劉藩説,當初不過是謙讓才讓劉裕做了盟主,自己怎麼可能不如他!

就這樣,劉毅沒有聽取劉裕的建議,自己帶着兩萬水軍迎戰盧循。之後,差點全軍覆沒,九死一生才跑回了建康,但聲望卻暴跌。後來,等劉裕平定盧循後,晉安帝為其擺下了盛大的慶功宴。在喝到興頭上的時候,有人提出要作詩助興。

這對於劉裕來説,真是戳到了痛處,一個大老粗,哪會作什麼詩,只能憋着不出聲。但是,這卻給劉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展示機會,他當即吟出了一首詩:“六國多雄士,正始出風流。”詩的意思是,六國的時候,武士戰將雖然不少,但是,卻不如曹魏正始年間的名士們有韻致。

通過此詩,劉毅想向大家表明,雖然,我的軍功趕不上劉裕,但是,在文雅上我卻勝於他。

權力面前,就算是兄弟也多數會反目成仇,東晉劉毅與劉裕就是典型

三,當年,劉裕西征盧循,把建安交給劉毅和劉穆之駐守。等劉裕回來後,劉毅竟然跟劉裕説劉穆之的壞話,告訴他劉穆之的野心太大,讓他注意點。這對於劉裕來説,真是哭笑不得,噁心至極。

在412年,劉裕的三弟劉道,也就是當時的荊州刺史身患重病,沒幾個月就去世了。這讓劉毅歡喜不已,因為,他被朝廷任命為了荊州刺史。雖然,荊州刺史和豫州刺史在等級上是平等的,但是,荊州的地理位置卻更加險要。所以,在這裏當刺史,是一種變相升遷。

當然,之所以把這個職位交給劉毅,劉裕心中也是有盤算的。

首先,給這麼一個職位,可以穩住劉毅的心。

同時,劉毅的大本營在豫州,那裏距離建康太近,如果哪天劉毅心懷不軌想謀反,他也很難招架。

而且,由於劉道在荊州進行經營和管理,已經有了七年時間。

此外,這次任命,沒有更換任何一個官吏,所以,劉毅即使想鬧,也鬧不出什麼名堂。

權力面前,就算是兄弟也多數會反目成仇,東晉劉毅與劉裕就是典型

然而,劉毅心中也很清楚,想要做成事情,先要籠絡住自己的人。

所以,在此次任命的時候,他特別提出了兩個要求:

首先,荊州人口數量少,不到十萬,武器裝備等非常匱乏,所以,需要從交州和廣州進行支援;

其次,調郗僧施到荊州,給自己當秘書,協助管理荊州。

這些要求,劉裕都逐一滿足,但這些都是劉毅在明面上的動作。暗地裏,他還擅自從豫州等地抽調了一萬精鋭部隊到荊州,而劉裕也是睜一眼閉一眼。就這樣,因為這次任命,劉毅的各種“慾望”都表現了出來,讓劉裕更加認清了劉毅的真實面目。

此後,兩個人的嫌隙越來越大,再和好基本沒什麼希望了。

參考資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22 字。

轉載請註明: 權力面前,就算是兄弟也多數會反目成仇,東晉劉毅與劉裕就是典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