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從周朝起就把戰馬視為重要的戰略物資,“軍政莫急於馬”。戰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代的行軍打仗全部靠馬匹的作用,因此,戰馬是一個封建王朝發展的重要標誌。舉個例子來説,當時的西漢剛剛建立,這樣的情況下,西漢國力衰微,沒有實力與匈奴對戰,只好採取了和親的策略。
西漢剛剛建立的時候,不僅僅是物資不充足,還有就是馬匹不如匈奴的戰馬。西漢在漢武帝時期改變了對匈奴的策略,漢武帝不再實施和親,從此之後,漢朝開始與匈奴對戰。之所以能夠與匈奴對戰,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漢朝的馬匹充足。漢武帝時期的馬匹達到了40萬之多。
40萬匹戰馬肯定是比西漢初期多的,但是在古代史上,這還不是最多的。古代封建王朝中,戰馬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唐朝鼎盛時期,戰馬的數量達到了70萬之多。被稱為“秦漢以來,唐馬最盛”。這句話最早出處來自《新唐書》,這本史書是北宋宋祁、歐陽修等人編撰的,充分體現了宋朝人對唐朝馬多的羨慕嫉妒恨。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唐朝的戰馬數量是歷朝歷代最多的呢?唐朝有什麼法寶嗎?要知道,最初的時候,唐朝的戰馬是很少的,只有從突厥手中奪過來的兩千匹戰馬。又在赤岸澤(陝西大荔縣)得到了隋馬3000匹,這是最初的全部戰馬班底。史書對此記載為“大唐接周隋亂離之後,承天下征戰之弊,括殘燼僅得牝牡三千”。
雖然數字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唐朝初期的戰馬數量僅僅幾千匹。李淵、李世民的之處就在於此,經過數年征戰,當李世民在武德六年征討王世充、竇建德得勝凱旋迴長安的時候,僅接受檢閲的披甲戰馬就有一萬騎。也就是説,唐朝戰馬起家的數量僅僅數千匹。
通過對這數千匹戰馬的飼養,到了巔峯時期,唐朝的戰馬數量已經達到了70萬。以這些戰馬為基礎,在西北隴右大力養馬,在千里之地設置了八坊四十八監,“自貞觀至麟德四十年間,馬至七十萬六千”。安史之亂之前,唐朝的隴右和河西地區一直是唐王朝最重要的養馬基地。
作為唐朝最重要的養馬基地,隴右和河西地區一直是受到唐朝重視的,因此,這裏的行政長官更是重中之重。不僅如此,唐朝的國力強大後,各方朝貢的胡人也經常把馬匹當作禮物,經常有各國送名馬、馬羣的記錄。雖然這些馬匹的數量不是很多,但是對於唐朝來説,可以改善馬匹的基因。
李治和武則天對戰馬並不是很重視,但是唐朝在這一時期,對吐蕃發動了戰爭,因此戰馬的數量大大減少。到唐玄宗李隆基初期已經下降到了24萬匹。李隆基登基後,對馬匹是非常重視的,對於一個封建王朝來説,戰馬的數量只能多不能少。李隆基親信王毛仲掌管內外閒廄,此人是養馬的厲害人物。
又用官爵做報酬鼓勵百姓商人從胡人處買馬,價碼開到了三十匹馬給一個遊擊將軍,這已經是從五品下的武散官高位。另外與後突厥在朔方西受降城進行互市,用金帛買馬。馬匹數量增加,並需要更好的生活環境,李隆基新開了河東、朔方一帶牧馬地,到處引進胡馬優秀品種,“馬乃益壯”。
唐朝對馬匹的改良也是很多的,唐朝允許私人買賣馬匹。因此,胡人的馬匹和唐朝的馬匹進行了雜交。其次,對所有的馬匹上户口,“馬之駑、良,皆著籍,良馬稱左,駑馬稱右”,並每年秋天報送太僕寺。引進的良馬品種有四十餘種,主要來自西域和蒙古高原,其中康國馬屬於大宛馬種。
唐高宗時期蘇定方遠征西域,也只“選精卒一萬人、馬三千匹馳掩襲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里”,馬匹只能保證30%的士兵。後來,唐朝經過對馬匹的改良,還有就是大肆的養殖馬匹,到了鼎盛時期,除了標配的一人六馬之外,士兵們很多還有私馬,高仙芝遠征小勃律時率領萬人,“時步軍皆有私馬”
大唐王朝的鼎盛與戰馬肯定是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只不過安史之亂後,唐朝失去了很多養馬的基地,由此唐朝的騎兵數量驟減。從此之後,唐朝的巔峯不在。最終的唐朝在安史之亂後逐漸走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