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腳下的汪古部,消失了的神秘草原部落

大家好,我們的小思姐聊生活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在700餘年前的內蒙古陰山一帶,曾生活着一個強盛的草原部落——汪古部。他們講突厥語,信奉景教,並在陰山北部的達茂草原建了一座氣勢雄偉的趙王城。而今,隨着時光流逝,這一強盛的部落連同他們所信仰的景教都神秘地消失,只留下一座殘垣斷壁的敖倫蘇木古城遺址。
長城腳下的汪古部,消失了的神秘草原部落
消 失 的 王 城
早在1200年,奈曼部族的王塔陽汗,憂慮於鐵木真的勢力坐大,為躲避鐵木真的兵鋒,把逃散的各部族都召集在一起,結成新的同盟。塔陽汗策劃和汪古特的酋長阿剌兀思剔吉忽裏協力攻擊鐵木真。而阿剌兀思剔吉忽裏卻反水投奔鐵木真旗下,把塔陽汗糾結勢力的秘密報告給鐵木真。待成吉思汗的鐵騎滾滾而來,汪古特便將自己的軍隊直接歸入成吉思汗的麾下,聽從一個蘇勒德下發出的任何號令。成吉思汗因此把金國所有的馬匹、駱駝和其他在長城沿線飼養的家畜收入囊中,這大大地充實了成吉思汗軍團的實力。
汪古特對於成吉思汗軍團來説其所踞守的地帶至關重要。歷史上幾乎所有的遊牧民族南下進入中原,都經過這裏,而此時金國的牧場又格外缺乏,基本上侷限在汪古特的手裏。需要馬匹時,就得從汪古特手中買進。而讓金國始料不及的是,汪古特早已背叛金國歸屬蒙古了。
近幾年,筆者曾數次進入到達爾罕茂明安草原深處去探尋汪古部這個神秘部族留下的遺蹟。
在內蒙古包頭市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百靈廟鎮東北約40公里處,在艾不蓋河北岸的衝擊平原上,蒙古語稱作敖倫蘇木(為眾多的廟宇的意思)的趙王城遺址就坐落在這裏,這就是當年汪古部的首府。因汪古部首領被世封為趙王,所以該城又稱為趙王城。該城南的艾不蓋河,古稱黑水,不知何時改名艾不蓋河,有人認為可能是汪古部首領愛不花的諧音。從河道和河岸的斷面看,河水已經大大北移,靠近城市南垣。
古城平面呈長方形,城牆用暗紅色土分層夯築。北牆長960米,西牆長580米,南牆長950米,東牆長560米。方向北偏西約40度。東牆殘高約3米,其餘三牆僅剩斷斷續續的殘壁,牆基寬近2米。在東、西、南三牆開設城門,並在外側加築甕城。城四角有角台。1927年,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員、考古學家黃文弼在考察該城時發現了《王傅德風堂碑記》漢文石碑和一通蒙文石碑,證實了此城址就是趙王城。1932年,美國人拉鐵摩爾也到此城考察,獲得了景教墓頂石資料。這兩次重要發現,在中外學術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日本學者江上波夫先後於1936年、1939年、1941年三次考察了這座古城。
長城腳下的汪古部,消失了的神秘草原部落
開 化 的 部 族
汪古部的稱謂及其族源問題,中外學者多有研究。史籍記載汪古之名始於金末,在漢文史籍中有汪古、汪古惕、雍古多、甕古、王孤等多種不同的譯寫。據《新元史·阿剌兀思剔吉忽裏傳》謂:“汪古部乃白達達十五部之一。本為布而古特,亦曰貝而忽特,遼人稱為烏而古,屢降屢叛,後為金人所撫,屬西北路招討司。大定後,北族(即蒙古)漸強,金塹山為界,以限南北,烏而古有帳四千,居界垣之衝要,屏蔽山後諸州。蒙古謂長城曰盎古,又訛為汪古;又有,汪古的名字源於甕袞,甕袞蒙古語神也。”《朔平府志》稱:“神山在歸化城北四十里。”
由此可知,甕袞、汪古只是一詞的不同譯音,應是“神”之意。汪古部當是以所居的甕袞山為該部族的名稱。汪古部的族源歷來有不同説法,不過突厥一説相對集中。普遍認為屬於突厥族中的回紇(或回鶻)的一支,如説汪古是“西域聶思脱裏貴族”,“出於花門(指回紇)貴種”,“色目三十一種之一”,也説屬突厥諸族中的沙陀的一支,如謂汪古是“沙陀雁門節度使之後”,“汪古部,亦沙陀突厥也”。考古學家認為:汪古部長期盤踞長城塞外,直到13、14世紀依然使用突厥語,並有使用敍利亞文字的事實,通過汪古部的墓誌銘已得到證實。自唐以來汪古部就踞於陰山東北即雲中北面,歷經七八百年之久,以歸化城為其前哨地,窺伺中原形勢,利用其扼守長城的地位,處於外蒙古與內地之間,以謀取其種種利益。換言之,利用塞外民族的勢力,有時助金虐宋,有時從元亡金,而從中牟利。他們是比較開化的部族,由於昔時交通不便,得以保持其蝙蝠式的生存法則。
自金末到明初汪古部的首領計有16個,其中阿剌兀思剔吉忽裏是蒙元時期汪古部的始祖,這個名字是突厥語名,阿剌兀思是人名,是突厥語“雜色鳥”之意,剔吉是突厥諸部首領所用之尊號,忽裏是官號。阿剌兀思剔吉忽裏原為金國守護金界壕,後在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詔諡其曾孫高唐王闊裏吉思為高唐忠獻王的同時,被追封為高唐忠武王。金末,界壕之北的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統領下日漸強大,金“章宗又以為患,乃築新長城在靜州之北”,而這正是阿剌兀思剔吉忽裏駐守的那段長城。《金史·地理志》載,這段金界壕“經臨潢、金山,跨慶、桓、撫、昌、淨州之北,出天山外,包東勝,接西夏”。
長城腳下的汪古部,消失了的神秘草原部落
世 代 的 榮 耀
13世紀初,隨着蒙古的興起,蒙古草原的政治形勢急遽變化。當成吉思汗建蒙古汗國於斡難河時,“授同開國有功者”九十五千户,其中就有“汪古惕阿剌忽失的吉忽裏古列堅五千户”。“古列堅”是駙馬的意思。當成吉思汗攻金時,阿剌兀思剔吉忽裏不僅將守護的界壕交給了蒙古大軍,還把給金國飼養的全部軍馬提供給成吉思汗,並且助成吉思汗的蒙古軍一舉攻下淨州一帶的要塞烏沙堡(今烏蘭察布市興和縣)。接着南進武川,跨越大青山,南出豐州,使蒙古軍隊迅速攻下呼和浩特平原及東部的大同一帶。
汪古部首領阿剌兀思剔吉忽裏歸附成吉思汗之後,成吉思汗“仍約世婚,敦交友之好,號按達-忽答”,按達為結拜、朋友之意;忽答為親家之意。可譯作“結拜兄弟和親家”。成吉思汗家族先後嫁予汪古部首領的公主有16個。
阿剌海公主是成吉思汗第三女,曾先後嫁予阿剌兀思、鎮國(阿剌兀思哥之子)、不顏昔班和孛要合(阿剌兀思長子及幼子)。
蒙元之際,由於蒙古軍隊的頻繁征伐,男子的主要活動都集中於行軍打仗中。這樣後方的生產與生活必然主要由婦女來承擔。下嫁汪古部的公主,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在特殊的環境和時代,必然更加特殊。所以監國公主(阿剌海)、獨木幹公主均長期主政,甚至“監國”。
從為金國戍守邊牆的部族,到大蒙古國的貴胄,汪古部的地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汪古部隨蒙古軍四處征伐,勢力範圍不斷擴大,不僅侷限於原來的陰山以北一帶,陰山以南的豐州、雲內州、東勝州“西三州”地區也成為汪古部的管轄範圍。
成吉思汗與汪古部的聯姻是規模較大的、持續不斷的通姻,這也有別於前代和親而與清代的滿蒙聯姻近似。成吉思汗及其後繼者,為了鞏固這種聯姻,採取了政治、經濟多種手段來滿足汪古部統治者的利益需要。在政治上,蒙元政府始終給汪古部首領以特殊優容的禮遇,使其地位高於國內其他民族。歷代元朝皇帝都根據汪古部首領效忠元廷的程度,封王授爵,並代代世襲。經濟上,汪古部首領與蒙古諸王一樣,有自己的領地,享受着直接徵收租税的特權。遇有災荒年他們還開倉賑濟。元廷對汪古部將政治、經濟、通婚三種政策交互使用,相輔相成,使之構成命運共同體。而汪古部對維護祖國統一,制止、平息西北諸王叛亂,無疑起到了巨大作用。這對於邊疆地區與中原內地在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的交流,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作者:賀志宏(編輯:賀怡欣)
版權聲明:本文為包頭晚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你錯過的好新聞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89 字。

轉載請註明: 長城腳下的汪古部,消失了的神秘草原部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