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説好話”替代“批評”,被默認為是實施激勵教育的有效方法。在此理念下,學生或教師無論出現什麼樣的錯誤,都不會聽到逆耳的忠言、嚴肅的批評,只會聽到“委婉”的語言藝術——以提希望為切入點,用“好話”包裝缺點和錯誤。
當學生犯錯時,受多種因素影響,教師不批評學生,而是用鼓勵替代批評,用“好話”委婉地點出錯誤。學生犯小錯誤時,只要對班集體沒有影響,大部分教師都不會刻意提醒。若學生犯了較為嚴重的錯誤,教師也不敢或不願對學生進行嚴厲批評,而是温和地指出錯誤,再拍拍學生的肩膀,摸摸學生的小腦瓜,用一大堆“好話”充分肯定及放大學生的長處。
當教師出現錯誤時,同事幾乎不會發出批評的聲音,相關領導及校長也極少採用批評的方式。例如,青年教師學徒期滿上彙報課,聽課人員明明發現了教學中的不足,甚至原則性的錯誤,但沒有人願意提出來,而是變着法子找優點,再用藝術的語言把教學設計中明顯的缺點變成“好缺點”。再如,教師結題彙報,無論研究的課題質量如何,是否有無實質性成果,參加結題鑑定的人員都會絞盡腦汁給出積極的鑑定結論,結題鑑定在一片“叫好聲”中順利通過。
“説好話”作為一種激勵方式,有使用的必要。但是,以取悦他人為目的,只説好話,甚至違心地把缺點和錯誤説成是“好缺點”“好錯誤”,則是一種“語言賄賂”,是對人對己不負責任的表現,也是對人際關係和人的成長生態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