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嘉縣隸屬於河南省新鄉市,北依太行,南臨黃河,距省會鄭州60公里,漢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造反,中國皇帝漢武帝出師平叛。次年,武帝東巡至張固城村附近時,恰逢大將路博德派人送來南越宰相呂嘉之首,武帝大喜,遂於此地置縣,定名獲嘉。有同盟山、武王廟等風景名勝,特產有獲嘉大白菜、獲嘉黑豆、獲嘉餄餎條等。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同盟山
周武王同盟山 位於獲嘉縣城,東距新鄉市區16公里,毗鄰新焦公路。乘坐新鄉至獲嘉、新鄉至焦作、新鄉至武陟的各路公交車,至獲嘉同盟山景區下車即到。
該山(壇)為昔年周武王率師伐紂,在商郊牧野舉行戰前誓師的盟台,史料記載為諸侯兵捧土封之,即《尚書·牧誓》所載的牧誓之所,也是武王軍舉行牧野大戰現存於地表的唯一物證。其文化層豐富,考為龍山文化至商周文化遺址,屬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王廟
武王廟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獲嘉縣城東三公里。因武王伐紂牧野大戰前八百諸侯於此設壇誓師而得名。
商末,殷紂失政。武王十一年(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太公望、周公旦等人輔佐下,奉載文王木主(牌位),率領文武官員,督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聯合庸、蜀、羌、髦、微、盧、彭、濮及各姓國等八百諸侯以東伐紂,軍至牧野戰場邊沿的清水西南岸殷畿內地寧邑(今獲嘉縣同盟山一帶)勒兵修整,將士兜土築台設壇,殷歷二月四日黎明,武王左杖黃鋮,右秉白旄,登台麾軍,作決戰前誓師(誓詞 即《尚書》中的《牧誓》)。
誓已,諸侯兵會者車四千乘,陳師牧野,一戰滅商。戰後,周武王將文王木主葬之於盟台西南坤地(即今同盟山西南四公里文王冢)。誓師盟台即被後人稱作“同盟山”。週末,七雄分爭,戰亂不止,人們緬懷故往,思念武王伐紂功績,在同盟山上建武王廟以寄託情思,並將山左飲馬之清泉砌池,山右太公校士閲兵台砌壁,連根泉處築井,予以精心保護。
武王大殿、東西文武臣廊、文王殿、太公殿、聖母殿(文母邑姜)、周公殿等王侯公卿殿堂和諸侯飲馬池,同盟指路碑、古井、唐槐、歷代碑碣;另有召公殿、碧霄宮、鐘鼓樓、太公校閲台、夷齊叩馬處、同盟坊、演武坊、八百米御道等遺蹟,古建築羣佔地68,000平方米,格局嚴謹。
武王廟四周,分佈着伐紂軍的謀士營(今彥當村)、儀仗營(今東西彰義村)、兵甲倉糧倉(今東西倉村)、伯夷叔齊廟等遺 址和姜尚冢、妲己冢、黃飛虎冢等墓冢及傳説中的紂王落馬處(今大小洛紂村)、太公刺狐處(今刺狐寺)、寶鏡照妖處(今照鏡村)、妲己梳妝枱等。這些遺蹟遺址和獅伏虎卧的墓冢與紫霧蒸騰的同盟山一起,構成了一幅博大壯闊的歷史畫面,再現着當年伐紂軍氣吞山河的誓師場面與滾滾鏖兵的牧野大戰場景。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