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皇帝會不會早已經死亡,28年不上朝會不會是掩人耳目?

對萬曆皇帝的評價自古各執一詞,但是本人一直認為,少應用《明史》之言。《明史》是否有不實之處,有多少不實之處現在難以考證,但是從其他方面的史料已經證明,萬曆皇帝並非是一個“怠政”的皇帝,所謂幾十年不上朝,也並非萬事不管,只是諸多因素和背景實在是一言難盡。故,那種所謂萬曆已經死了或者有個替身之説,完全是子虛烏有瞎猜測。下面,我們“抽絲剝繭”,走進那個幾十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

萬曆皇帝會不會早已經死亡,28年不上朝會不會是掩人耳目?

1.張居正改革

很多人談起張居正的改革首先想到的是“一條鞭法”,但是“一條鞭法”的實質只是税制有關的改革,換言之僅僅只是税收貨幣化改革,其根本並沒有觸及到大地主大官僚體系的根本利益,所以,在張居正死後,“一條鞭法”得以保留。而真正觸及大地主大官僚根本利益的,則是對官員的考成法,很多保守派官員因為毫無作為被裁撤。據史載,張居正當政期間,各級被改革和裁撤的冗員約佔官吏總數的十分之三。

明朝中後期,土地兼併的情況越來越嚴重,而要完整實行“一條鞭法”的首要基礎是丈量土地,不是我對丈量土地沒有自信,而是丈量土地這件事從西漢後期開始就沒有搞清楚過。土地數量成為歷代王朝的一本糊塗賬,到明朝張居正改革也是如此。那麼,張居正是否把土地搞清楚了呢?我看未必,從後來萬曆皇帝開證榷税和礦税來看,國庫資金的依然不足,這説明,“一條鞭法”的改革雖然取暫時性的成果,但是並非絕對性的勝利,要不他也不會再開税種以增加收入。

張居正死後,明朝的文官集團迅速將張居正打到,而“一條鞭法”卻得以保留,為什麼呢?因為文官集團又控制了税收的來源,並且都是白花花的銀子,所以,他們很高興。但是,考成法卻被推翻,消失在歷史雲煙深處。要是張居正沒有考成法作為改革的支撐,那麼,他成功的機率可能更低,宋朝王安石的税制變法與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就是因為缺乏官僚體制的改革來進行支撐,所以才會失敗。

這些史實説明一個問題,那就是明朝的病根兒不僅僅在於土地兼併和税制等(當然張居正的改革涉及諸多方面,在此只説這幾項),更在於文官官僚集團,這些官僚集團的官員,佔有大量土地,比如徐階退休後,佔有24餘萬畝土地,佔有大量黃金鋪面等等。官僚們還可以經商,官商勾結,貪污腐敗成風,國庫空虛異常。

萬曆皇帝會不會早已經死亡,28年不上朝會不會是掩人耳目?

2.東林黨行徑

公元1604年,即萬曆三十二年,明朝吏部郎中顧憲成等人修復宋代楊時講學的東林書院,與高攀龍等講學,逐步形成明朝官僚集團的代言人,他們借諷刺朝政,諫罵皇帝,品評官吏之名,行包庇大地主大官僚,富商巨賈爭利之實。

在這裏,我不想評論東林黨的好壞,但是這個以官僚為主的集團大部分官員除了只會打口炮之外,缺乏實幹苦幹的精神卻是事實,同時他們成為大地主大官僚的代言人,對於歷史的作用實在乏善可陳。1645年,清朝大軍攻佔南京,作為東林黨領袖的禮部尚書錢謙益選擇了投降,所謂文人士大夫的清高傲骨蕩然無存。

在魏忠賢與東林黨的黨爭中,曾主編一本《三朝要典》,指出東林黨人織造了一系列政治案件,比如挺擊案、妖書案等。東林黨人曾把《三朝要典》視為毒草,堅決查禁,但是明朝禁書的力度不大,民間流傳甚廣。大清入主中原後,投降大清的東林黨人利用滿清文字獄,才消滅掉這些文件史料。

以此可見,東林黨人在明朝後期,尤其是萬曆皇帝時期,並未作出什麼可以誇耀的好事,相反,他們投降大清後,還盡力抹殺自己造成的惡果。在對明史的編修中,就有許多東林黨人,這些人能給萬曆皇帝一個什麼好的評價,可想而知。

3.皇帝與官僚

在以東林黨為主體的文官集團的大力作做下,萬曆皇帝顯然沒有他爺爺嘉靖皇帝的狠毒和手段,於是,文官集團在道學和理學思想的指引下,用口仗攻擊皇帝,其目的在於儘量掌握朝廷的實權,讓皇帝成為擺設,整天只需要按照規定的動作發發言,講講經,其他的事情都由文官集團來做,比如税收。以此來保護大地主大官僚的既得利益。

萬曆皇帝會不會早已經死亡,28年不上朝會不會是掩人耳目?

在這樣的情況下,文官掌握了國家的財政,卻無視邊疆的安危,土地兼併厲害,軍屯破壞殆盡,國家拿不出錢來搞好國防安全。於是,才有了讓太監來徵收礦税,其目的,顯然是皇帝繞過文官集團,要開闢一條自己可以掌握的財政道路。在文官們的描述下,收礦税的太監們十惡不赦,張牙舞爪。不可否認,其中有些太監利用收税的權力吃拿卡要,但是總體而言,皇帝有了錢,便可以做很多事,有名的“萬曆三大徵”,明廷化了1300多萬兩白銀,把張居正改革時代的老本都啃光了,要不是開闢礦税,這個賬,只怕很難做平。

這説明什麼問題呢?説明萬曆皇帝和官僚集團已經成為兩條線,而不是抱成團在運轉。萬曆躲着官僚集團,實在有苦難辨。所謂萬曆皇帝不上朝不理政不批閲奏章,完全是子虛烏有,要不然,萬曆三大徵從何説起。其實,他一直躲在宮中批閲奏章,只是有所區分。

一是對於那些只知道諫罵皇帝,依靠諫罵博取美名的官僚置之不理。

二是對於控告太監罪刑,尤其是收取礦税的行為的奏章置之不理。

三是一些大臣紙上談兵,缺乏實際操作性的建議意見置之不理。

四是對於文官集團內部相互攻殲,爭權奪利的奏章置之不理。

相反,對於興修水利,抗擊倭寇,賑災救災等民生工程,萬曆皇帝從來就是不遺餘力的落實。

4.《神宗實錄》

萬曆二十九年,“三大徵”結束,在《神宗實錄》裏面,可以找到萬曆皇帝親力親為,勤於政務的記錄,現白話摘抄如下(部分):

萬曆三十一年一月,下旨户部會同兵部,前往九大邊寨核實軍隊人數,以制止軍人吃空餉的現象,整頓軍隊,安定民心。

萬曆三十一年四月,户部上書改革推廣“一條鞭法”的十一條建議,萬曆皇帝皆一一批准。

萬曆三十二年和三十三年,治理黃河水患,建成一百七十公里大堤,被認為是“明代治河最大成就”。同時,改革官制,將大運河河道衙門和漕運衙門分開管理。

萬曆三十五年,解決邊防軍餉匱乏,清查兩淮鹽政。

……如此下去,萬曆四十三四十四年,還在落實組織北方地區的救災賑災工作,在此不一一列舉。

從這些記錄來看,説萬曆皇帝不上朝不理政不批閲奏章,不知道從何談起,這些記錄有力的駁斥了萬曆皇帝“怠政”的説法,只是他躲避了文官集團程式化的安排,做着他覺得應該做的事情罷了。

萬曆皇帝會不會早已經死亡,28年不上朝會不會是掩人耳目?

5.定陵鐵證

萬曆皇帝不多見大臣,並不意味着他沒有幹事。按照他自己的説法是:“足心疼痛,步履維艱”,也就是説腿生疾病了,疼痛難忍,行動不便。萬曆皇帝是個大胖子,在足部有疾病的情況下,很少上朝完全在情理之中。

1958年,萬曆皇帝的陵墓定陵得到開發,當考古學家打開萬曆皇帝的棺材時,發現萬曆皇帝的腿一長一短,經過鑑定,認定他是因為長期的足疾導致腿部筋骨萎縮,另外,他的腰部也患有嚴重的疾病。這種腿疾十分痛苦,再加上萬歷皇帝體重達到300來斤,可能還患有高血壓高血脂之類的心血管疾病,所以,這樣一位多病的皇帝,能否天天到朝廷上“坐而論道”實在難以肯定。

以此看來,那個叫雒於仁寫的《酒色財氣四箴疏》是在總共只見過萬曆皇帝三次的情況下形成,既然沒有見過皇帝,又如何知道他在幹什麼?這不是純粹的瞎猜測嗎?難道《神宗實錄》都是編造的?

故,所謂萬曆其實已死的説法和這些文官們的言論如出一撤,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是經不起歷史考證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45 字。

轉載請註明: 萬曆皇帝會不會早已經死亡,28年不上朝會不會是掩人耳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