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吳集團佔據江東六郡,又有長江天塹為險,按理來説是不會這麼快滅亡的。但可惜的是,孫權晚年昏庸無能,其後代子孫為了皇位又自相殘殺。到了末代皇帝孫皓繼位之時,他更是荒淫殘暴,一手加劇了東吳滅亡。對此,史學家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注之時,便總結了兩點根本原因。“孫權橫廢無罪之子,雖為兆亂,然國之傾覆,自由暴晧。”客觀上來説,如果孫權不是隨意廢立太子,又怎麼會讓後來的東吳集團陷入到一片動盪之中呢?
“若權不廢和,皓為世適,終至滅亡,有何異哉?此則喪國由於昏虐,不在於廢黜也。設使亮保國祚,休不早死,則皓不得立。皓不得立,則吳不亡矣。”可以看到,裴松之將孫權晚年的昏聵無能看做了東吳滅亡的導火索。那麼他這種説法,到底有沒有依據呢?顯而易見,從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之上的反覆來看,他確實要為東吳滅亡承擔很大的責任在內。
在這場東吳國本之爭中,先後有多位重臣受到無辜欠款,就連陸遜也被脅迫致死。而孫權的三子一女,更是為了太子之位,不惜反目成仇。孫權最早立的太子,是其長子孫登。後者行事頗有孫權風範,對當時朝政起到一些匡弼作用。可惜的是,孫登只活了33歲便去世了。
孫登死後,孫權只好將三子孫和(二子孫慮早夭)立為了新的太子。從孫和表現來看,他還是有着一絲人君風範的。《三國志?孫和傳》注引《吳書》曰:“(孫和)好文學,善騎射,承師涉學,精識聰敏,尊敬師傅,愛好人物。”除此之外,孫和行事也頗有乃父孫權之風。在他成為太子之後,他憑藉自己的過人品行受到了朝臣的認可。這對他來説,也是很難得的。“穎等每朝見進賀,和常降意,歡以待之。講校經義,綜察是非,及訪諮朝臣,考績行能,以知優劣,各有條貫。”
可即便如此,孫權的做法還依然令人感到不解。因為從他的表現來看,孫權更加偏愛魯王孫霸。裴松之注引殷基《通語》曰:“初權既立和為太子,而封霸為魯王,初拜猶同宮室,禮秩未分。羣公之議,以為太子、國王上下有序,禮秩宜異,於是分宮別僚,而隙端開矣。”在孫權的寵愛之下,魯王孫霸也生出了自己的野心。他開始敵視哥哥孫和,並派人尋找孫和的把柄,想要扳倒太子。
除此之外,孫權的長女孫魯班,因為和孫和之母王夫人有矛盾,便開始仇視起了孫和:“素憎夫人,稍稍譖毀。”在孫和當上太子之後,孫權還一度想要立王夫人為皇后,這也引起了孫魯班的嫉恨。就這樣,後者便主動與孫霸站在了同一個立場上。據《資治通鑑》記載:“吳主欲立王夫人為後,公主阻之。恐太子立怨己,心不自安,數譖毀太子。”其實孫和也沒有做出什麼見不得任的事情,但是在孫魯班和孫霸的添油加醋之下,孫權開始相信了二人對孫和的讒言,並逐漸厭惡起了孫和:“權由是發怒,夫人憂死,而和寵稍損,懼於廢黜。”
久而久之,在孫霸和孫魯班的屢次讒言之下,孫權終於起了廢掉孫和的打算。對此,丞相陸遜為首的朝臣表示反對。據《三國志?陸遜傳》記載:“(陸遜)書三四上,及求詣都,欲口論適庶之分,以匡得失。既不聽許,而遜外生顧譚、顧承、姚信,並以親附太子,枉見流徙。”出人意料的是,孫權不僅沒有聽從陸遜的意見,還竟然對支持孫和的人生出了殺心。不久之後,陸遜被排擠出了中樞,而與他交好的朝臣,也紛紛受到孫權打壓:“太子太傅吾粲坐數與遜交書,下獄死。權累遣中使責讓遜,遜憤恚致卒。”可以看到,晚年的孫權不不僅是失去了一定的判斷能力,而且也更加的獨斷專行,他已經聽不下任何人的意見。就連威望最高的陸遜,也最終被孫權逼迫致死。
不過,此時的孫權雖然昏庸了點,但他也並不是一味的被兒女矇蔽。據《資治通鑑》記載:“吳主以魯王霸結朋黨以害其兄,心亦惡之,謂侍中孫峻曰:‘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將有袁氏之敗,為天下笑。若使一人立者,安得不亂乎!’”諷刺的是,孫權既然明知這個道理,還一直縱容魯王孫霸與太子孫和兩方相鬥不休。由此來看,孫權對待如此重要的國本之爭,也不過是隨意的態度了。從這方面考慮,孫權確實要為東吳滅亡負起很大的責任。
就這樣,孫權不僅廢掉太子孫和,還賜死了魯王孫霸,同時將幼子孫亮立為了繼承人。不久之後,孫權便因病去世了。因為吳主孫亮年幼,所以朝政大權先後落到諸葛恪、孫峻手中。一時之間,東吳朝局亂象頻現。
而吳主這個位子,隨着孫亮被廢、孫休早亡之後,也最終落在了孫皓手中。巧合的是,孫皓也正是廢太子孫和的兒子。孫皓繼位之後,因為他荒淫殘暴,最終指使吳國內部一片混亂。在此情形之下,東吳在面對晉朝20萬大軍進攻之時,也只能坐以待斃,最終走向了滅亡之路。
參考書籍:《三國志》、《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