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公主與和尚私通,最後導致兩個公主,三位親王,三個駙馬喪生
關於高陽公主這位唐太宗寵愛的女兒,大家最為津津樂道的是她和高僧辯機私通的桃色案件,不管私通是真是假,總之導致了辯機被腰斬,高陽公主卻幾乎沒有受到什麼懲罰。
高陽公主謀反案
不過高陽公主確實不讓人省心,到了唐太宗駕崩,李治即位後,她又看上了丈夫房遺愛的哥哥——房玄齡長子房遺直繼承的梁國公爵位,想要奪過來。為達到手段,她誣告房遺直非禮自己,引來李治派來長孫無忌調查。
最後查出來,誣告只是小事,卻牽出來一樁謀反大案,結論是公主和房遺愛與荊王李元景、吳王李恪勾結,意圖謀反。
誣告是小案,謀反是超級重案,處理結果是駙馬房遺愛、柴令武、開國名將名將薛萬徹被殺,荊王李元景、吳王李恪、高陽公主、巴陵公主賜自盡,九江公主駙馬執失思力、江夏王李道宗、宰相宇文節、譙國公柴哲威被流放。
《舊唐書》:公主既驕恣,謀黜遺直而奪其封爵,永徽中誣告遺直無禮於己。高宗令長孫無忌鞫其事,因得公主與遺愛謀反之狀。遺愛伏誅,公主賜自盡,諸子配流嶺表。
《資治通鑑》:(永徽四年)春,二月,甲申,詔遺愛、萬徹、令武皆斬,元景、恪、高陽、巴陵公主並賜自盡。
長孫無忌本身與李元景、李恪等人有舊怨,表面來看,這是由於高陽公主誣告牽出來的謀反案,導致長孫無忌藉機清洗政敵,後世都把罪魁禍首指向長孫無忌。
吳王李恪臨死前,還大罵長孫無忌。
《資治通鑑》:吳王恪且死,罵曰:“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構害良善,宗社有靈,當族滅不久!
長孫無忌的動機
從長孫無忌身上,確實能找到這樣的動機。
在唐太宗立太子的過程中,李治起初並不被看好,直到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都被廢后,才輪到李治。李世民立李治為太子後,又覺得他過於柔弱,想考慮吳王李恪。
上疑太子仁弱,密謂長孫無忌曰:“公勸我立雉權,雉奴(李治)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吳王恪英果類我,我欲立之,何如?”
李治是長孫無忌的外甥,他背後的支持者就是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在長孫無忌反對下,李世民終於打消了改立李恪的念頭。
“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儲副至重,豈可數易?願陛下熟思之。”
對顧命之臣,又是李治舅舅的長孫無忌來説,李恪一直是他忌憚的人物。
《資治通鑑》:恪有文武才,太宗常以為類己,欲立為太子,無忌固爭而止,由是與無忌相惡。
政治鬥爭,有死無生,潛在的威脅者李恪始終困擾着長孫無忌。
於是,他藉着調查高陽公主案的機會,有意或無意誘導房遺愛咬出李恪,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李治的白手套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長孫無忌只是李治的一付手套,替李治背了殺害宗室的鍋。
李治通常給人懦弱的印象,但他是歷史上被低估的一位皇帝。
對李治來説,血腥的宮廷鬥爭對他來説早就是司空見慣。從手足相殘的玄武門之變到父子相煎的立太子風波,晉王李治能當上皇帝,既有運氣的成分,更有自己腹黑隱忍的一面,如果他執意出頭與兄弟相爭,這個帝位恐怕無論如何也落不到他頭上。
當上了皇帝,李治的帝位並不見得非常穩固。這時李恪封安州刺史,都督五州軍事、拜司空、加授太子太師。他既是長孫無忌眼裏的一根刺,也是李治心裏的一塊心病。對他們來説,李恪是共同的潛在威脅。
高陽公主一案,正好給了李治和長孫無忌一個對李恪開刀的理由。長孫無忌受命一手督辦此案,親自提審房遺愛,房遺愛為了免死,希望能如同太子謀反案裏的紇幹承基一樣,出首後能得免死,終於把李恪扯了進來。
《資治通鑑》:恪名望素高,為物情所向,無忌深忌之,欲因事誅恪以絕眾望。遺愛知之,因言與恪同謀,冀如紇幹承基得免死。
由此,長孫無忌借題發揮,大興腥風血雨,在這場政治清洗中,開國勳貴、宗室名將等被大肆株連,對李治統治產生威脅的人物被一掃而空。
或許有人認為,長孫無忌權傾朝野,李治自己並不能做主。實際上,長孫無忌勢力雖大,那也是因為有李治的支持,如果李治執意要保全李元景、李恪的性命,別人並無法左右他的想法。
事實上,李治是個極有主見的人。
李治的目的
就在短短兩年後,李治想要廢掉王皇后,立武則天為後,受到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的強烈反對。如果長孫無忌有能操控李治的能力,李治縱然有廢后的念頭,也不會敢公然鬧得滿城風雨。
長孫無忌等人已經到了以死相爭的地步,李治也不過是猶豫了一下。
《新唐書·后妃傳》: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瑗及濟瀕死固爭,帝猶豫。
沒過幾個月,李治還是頒下詔書,將王皇后和蕭淑妃廢為庶人,幾天後,立武則天為皇后。
在立後事件的背後,同樣隱藏着政治鬥爭,那就是長孫無忌所代表的關隴集團與皇權的衝突。
關隴集團,是南北朝門閥政治的代表,從西魏、北周到隋唐,北朝最著名的門閥世家有八個,代表人物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趙貴、於謹、獨孤信、侯莫陳崇。史稱“八柱國”。
“今之稱門閥者,鹹推八柱國家。當時榮盛,莫與為比。”
這些門閥世家,幾乎對當時的政權實行了壟斷。比如宇文泰是西魏的實際掌權者,後來宇文氏更是取代了西魏,建立了北周。
門閥世家們盛極一時,直到唐初仍然不衰。長孫無忌出自長孫氏,長孫家族在北魏是宗室十姓之一,擁有極高的政治地位,共有30人被封爵。到了西魏、隋、唐,長孫家族不再是宗室,但憑藉北魏一朝積累的資本,蜕變成門閥世家,在各朝都有顯達人物出現。
李世民登基後,長孫家族更是憑藉長孫無忌的貢獻,毫無爭議的成為了關隴世家的代表,顯赫一時。
隋朝的建立者楊堅和唐朝建立者李淵,同樣出自關隴世家。楊氏本來就是弘農望族,與另一大家族獨孤家族聯姻後,推翻了北周宇文氏,建立隋朝。
李淵則出自北魏八柱國的李氏家族,也和獨孤氏聯姻,李淵一統天下,也得到了關隴門閥的大力幫助。
李氏在打天下的時候,需要門閥世家的力量,當他們登上帝位後,原先的李氏門閥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至高的皇權。
皇權與門閥世家的力量,天生存在着衝突。作為從門閥轉變為皇室的家族,不管是楊堅、楊廣還是李世民,都認識到門閥對皇權的威脅,數十年來,都在大力削弱他們的力量。
楊堅廢除九品中正制,設立三省六部制度,整頓吏治,九品以上的官員一律由中央任免,官吏的任用權一概由吏部掌握,任期為三年,並且每年要經過考核,在制度上打破了門閥壟斷官職的趨勢。
到了楊廣時期,更進一步,始建進士科,典定科舉制度,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
隋代唐後,科舉制進一步推行。並且李世民本人在選材上也不拘一格,魏徵、尉遲恭等都是他用人標準的體現,也為他帶來了貞觀之治。
從楊堅、楊廣到李世民,都在努力改革,削弱門閥士族的力量,建立穩固的皇權基礎。
經過數代皇帝的努力,門閥們已不再有左右朝局的實力,但家族勢力影響還在。
高陽公主一案,李治借長孫無忌的手清洗了宗室力量,接下去的立後,正是他的下一步動作——繼續打壓關隴世家,進一步收回皇權。
在立武則天的同時,李治貶斥了宰相褚遂良,這實際放出了信號,長孫無忌所代表的關隴集團好日子不長了。
長孫無忌如果實力強悍,為了宗族和集團利益着想,應該要做出抗爭。實際情況是,門閥世家們失去了有可能聯合的宗室力量,已無力抵抗皇權,五年以後,長孫無忌等人就被削職免官,貶出京師,他的兒子們也都罷官除名,流放嶺南。
當年七月,長孫無忌就被逼令自盡,宗族財產和勢力盡失。
《資治通鑑·唐紀十六》:秋,七月,壬寅,命李勣、許敬宗、辛茂將與任雅相、盧承慶更共覆按無忌事。許敬宗又遣中書舍人袁公瑜等詣黔州,再鞫無忌反狀,至則逼無忌令自縊。詔柳奭、韓瑗所至斬決。籍沒三家,近親皆流嶺南為奴婢。
這一套手段,和當年處理李恪時候如出一轍。
假設一下,如果李元景、李恪等宗室力量還在,萬一關隴集團像拋棄楊廣一樣拋棄李治,轉而與他們謀求合作,李治的改革之路,未必能走得如此順暢。
被低估的唐高宗
不顯山露水的李治,頂着懦弱的帽子,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登上帝位。通過自己的手段,以長孫無忌為白手套,清除了對自己帝位威脅最大的宗室勢力,然後又通過聯合武則天、李勣等人,沉重打擊了關隴門閥勢力,強化了君主集權。
完成了這些,李治繼續自己的幕後角色,將武則天推到台前,成為了他下一付白手套,繼續替他背鍋,起到的還是原來長孫無忌的作用,最後的決斷人還是李治。
李治的帝王之術,運用得爐火純青。唐高宗時期,唐朝開疆拓土,先後攻滅了西突厥、百濟、高句麗,疆域達到最大,也是歷史上中原王朝的最大版圖,達到1200多萬平方公里。
唐朝本來應該按照他設計好的劇本走下去。不過他千算萬算,算漏了一點,他臨終前,武則天已是年近六十的老婦,在人均壽命只有50-55歲的唐朝,看上去沒有幾年就要去黃泉陪伴自己。武則天本人,已為李治生下了幾名皇子,這天下肯定還是李家的天下,所以李治放心把朝政交託給她。
至於武則天生命力如此頑強,則又是李治所始料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