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歲的孩子若是在今天,正是被父母寵着慣着,無憂無慮的年齡,然而,毛澤東在8歲的時候,就已經被家業發達成為富農的父親當成了勞力。那時候,毛澤東的父親毛順生已經憑自己的精明頭腦置下了15畝田地,每年可以收60擔谷,一家5口吃35擔,每人平均7擔左右,這樣每年還剩餘25擔。之後,毛順生又看準行情,做起了販運穀物和生豬生意成了遠近聞名的富户。毛澤東的母親文七妹信佛,性格善良敦厚。由於在毛澤東之前,兩個孩子先後夭折,文七妹對毛澤東的到來倍加呵護,希望他健康成長,於是請人為毛澤東算命,算命先生説毛澤東名字太大,要拜個乾孃才行,於是虔誠的文七妹便領着5歲的毛澤東來到韶山的觀音石前,焚香拜石頭為石乾孃,因為毛澤東排行位三,故取名“石三伢子”,意寓像石頭那樣堅硬好養活。母親的善良敦厚和父親的精於算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少年毛澤東的眼裏,父親就是一座山,一座充滿岩石的山,他自私、堅硬、苛刻,弄不好就能劃破手,母親則是水,温順涓細,有着數不清的滋潤。他們兩個最明顯的就體現在對自己的管教上。
毛順生平時就像一個嚴格的監工,把未成年的毛澤東當作不花錢的僱工。毛澤東後來回憶説,他“看不得我閒着,如果沒有帳要記,就要我去做農活。”儘管如此,他還是作出了一個令毛澤東終生受益的舉動——資助毛澤東上學,即使像東山小學這樣的貴族學堂,他也情願掏出1400銅元為毛澤東交學費。毛順生的目的不是為了讓毛澤東學知識,而是他認為,這種先進的教育可以教會毛澤東將來給他賺更多的錢。促使他做出這一決定的另外一個原因是一次在打官司時,對方在法庭上引經據典導致了他敗訴,他希望毛澤東以後能為自己打贏官司。
母親是個虔誠的佛教徒,有着樂善好施的天性,隨時願意接濟別人,在荒年有人前來乞討的時候,她常常送給他們衣物,給他們飯吃。她希望毛澤東跟着她一起讀經書,有一時期,毛澤東居然因為父親不信佛而懊惱,企圖和母親一道扭轉他的思想。然而,當毛澤東接觸到了其他書籍以後,便對宗教失去了興趣,認為那是自欺欺人的東西,改變不了世界。因此,母親也曾責怪他對宗教不熱心。但對毛澤東的善舉,母親還是很欣慰,從來報以鼓勵的態度。毛澤東每天都要帶午飯去學校吃,有些日子毛澤東晚上放學回來總是喊餓,吃得特別多,他母親特別奇怪,問他“你晚上怎麼吃的這麼多,是不是午飯不夠吃?”。毛澤東告訴母親説“我們班來了一個新同學,家裏窮,沒帶飯,我就把自己的飯菜分一半給他。”“為什麼不早告訴我?”母親沒有責怪,反而讚揚他,以後總是讓他帶兩個人的飯去。
而毛順生則不贊成施捨,因為在他眼裏那些乞討的人都是因為不努力,不勤勞,他根本不認為是這個不平等的社會造成的。當然,毛順生也不相信敬佛,他認為自己沒有敬佛生意不還是做紅紅火火。為此家裏常因這些事爭吵。毛澤東因讀了私塾接觸了一些先進的讀物,於是便學用剛剛學到的政治術語將家裏分為兩“黨”,一黨是他父親,是“執政黨”,另一個黨是他和母親、弟弟,包括僱工在內組成了“反對黨”。毛順生的精打細算不僅體現在盤剝那些長工和外人身上,就連自己的堂弟毛菊生也不放過,有一次毛順生居然在毛菊生最困難時期,乘機將其依靠度日的7畝水田買了下來。為此毛澤東和母親極力反對,而毛順生則理直氣壯地説:“我用錢買田,他賣我買,天經地義,這和兄弟不兄弟沒有關係。”這件事,讓毛澤東對父親的看法雪上加霜,也讓他萌生了徹底改造這個世界的想法。母親的善良,父親的精於算計,無疑對毛澤東幼小的心靈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母親他採取的是同情的態度,對父親則是反感和叛逆的態度,隨着讀書的增多,特別是接觸到革新派的《盛世危言》後,毛澤東愈發感到,在父親面前,母親、他和弟弟與父親的關係和當下皇帝和臣民的關係沒有兩樣,一切都源於這個社會存在着階級,存在着剝削,是他父親這樣的人才造成了不公平,不平等。有一年鬧饑荒,一些哥老會的成員搶了他們家囤積的糧食,毛順生氣得直跳腳卻沒有能力阻止,而毛澤東看到這一情形後,則痛快地説“搶的好,人家沒有米嗎!”從那以後毛澤東就認識到了反抗的力量。
而後來發生的事則印證了毛澤東的想法。那一時期,毛澤東一邊在學堂裏學習《四書》、《五經》這類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舊的禮教文化,一邊瞞着老師和父親讀那些關於造反的故事,如《水滸傳》、《三國演義》等這些被當時認為的“禁書”。起初,毛澤東因牴觸老師的粗暴嚴厲而罷過老師的課,由於害怕挨父親的打,一般都是在外邊躲上幾天,引得父親的擔心,而換取他的體諒。讀了一些造反的書以後,毛澤東則嘗試着與父親進行正面抗爭。一次父親請了許多客人到家裏吃飯,竟當着客人的面罵毛澤東懶而無用,被激怒的毛澤東當眾和他吵了起來,並離開了家。父親追出來一邊罵一邊命令他回去,毛澤東跑到一個池塘旁回首恫嚇他的父親説:“如果你要再進一步,我就要跳下去。”這一招果然管用,他父親止住了腳步,做了妥協,一場戰爭就此結束。從這個事件當中,毛澤東嚐到了反抗的甜頭。他後來總結説:“從這件事我認識到,如果公開反抗,保衞自己的權利,我父親就軟了下來,如果我仍然温順馴服,反而打罵我更厲害……”
一晃毛澤東到了13歲,長的也和他父親一樣高大了。雖然每天在地裏幹農活,但嗜書如命的他,也養成了帶書去田裏的習慣,他這時候的讀物依然是那些英雄傳奇和造反的故事,而對父親的管教他也學會了策略。一次他父親在田裏沒有看到他,找來找去,竟然發現他在古墓的後邊的大樹下看書看得入神。於是父子倆就有了這樣的一段對話:
“你是不是誠心不想幹活?”他父親問。
“不,爹,”毛澤東回答説,“我只是歇一會兒。”
“今天一早你還一擔肥都沒挑呢!”
“誰説沒挑,”毛澤東抗議道,“從天亮起,我已經挑了好幾擔了。”
“到底幾擔?”
“至少也有五六擔吧!”
“半天才挑五六擔!你以為幹那麼點活,我就得白養着你嗎?”
“那你説你半天能挑幾擔?”
“20擔”,他父親答道,“起碼也得15擔。”
上午吵完以後,下午5點鐘時,毛澤東又不見了,這次他父親徑直來到古墓那裏,果然兒子像上午那樣坐在那兒看書,兩人又吵了起來。
“你真的鬼迷心竅,中了這本書的魔了?你把你爹的話當耳旁風了嗎?”
“不是的,爹,”毛澤東回答説:“我還是聽你的,你叫幹什麼就幹什麼。”
“我的意思明白得很,”毛順生接着説,“我要你一門心思撲在田裏,規規矩矩地幹活,別再看這些閒書。”
“我會規規矩矩幹活的,”毛澤東回答説,“但我也要看書。我保證先幹活,後看書,田裏的活幹完後,總可以乾點自己的事情吧。看你還有什麼話説,只要做完了田裏的那份活,你就不用管我看自己的書了。”
“可是,小子,”毛順生反駁道,“你才挑了幾擔就躲在這裏看書?”
“我已經挑了15擔肥了。要不信,自己到田裏數數去,搞清楚你再來。現在還是讓我清靜一會兒吧,我要看書了。”
聽了兒子的話,毛順生將信將疑地來到田裏,果真看到了毛澤東挑的15擔肥,他為此大吃一驚:15擔對於一個孩子來説,真的不是一個小數目了。從此以後,毛澤東繼續在他的老地方讀書,而父親再也沒有干涉過他。
就這樣,毛澤東通過與父親的一番理論贏得了看書的權利。在他的眼裏,這也是一種鬥爭,鬥爭的結果是自己勝利了——靠智慧爭取到了自己所需要的自由和獨立。
我們常説,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第一位老師。雖然毛澤東的父母在毛澤東的童年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有慈愛,也有苛刻,有期盼也有激勵,為毛澤東樹立了涇渭分明的兩種形象,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們希望毛澤東早挑重擔,生活事業超越父輩。也許就是在父母身邊短暫的十幾年,鋪就了毛澤東一生性格的底色。
後來毛澤東的經歷可以看出,毛澤東的身上有着大無畏的鬥爭精神,也有着超乎常人的政治遠見和精準軍事謀略,更有着愛民如子,無私奉獻的情懷。這一切都與父親毛順生、母親文七妹的影響分不開的。
著名英國學者迪克.威爾遜曾這樣評價毛澤東:“毛澤東是近代最後一位偉大的領導者。他從一個農家子弟,獲得神秘的幸運之神的幫助,以頑強的毅力,不屈不撓地攀登着......他的故事是一段不朽的歷史。”回顧毛澤東的一生,若真的有幸運之神的話,那麼第一個神就是他的父母,第二個神就是書籍,第三個神就是馬列主義,第四個神就是廣大民眾的支持和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