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傢俱首富姚良松:欠債八千還不起,如今賺兩百億,不願給團隊份額

由 圖門耘 發佈於 經典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這句話原本不假,對於歐派董事長姚良松來説,這句話更是他本人的人生寫照。

縱觀姚良松的創業史,從初入社會開始,他似乎就沒有打算按照原本的人生路徑走過,不過也正是他這股闖勁,才迫使着姚良松在家居市場幹出了一片天地。

放到三十年前,姚良松不僅不是家居行業的前鋒領導人,還是被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他出生在廣東梅州的一個小山村,山村地處窮鄉僻壤,帶不動經濟發展,居住的村民都不富裕,大多數就是普通務農的莊稼人。沒有例外,姚良松的家境也非常貧寒,物質方面的匱乏不僅沒有打倒姚良松的鬥志,甚至還滋養了他的野心。

他不甘願永遠呆在這種困頓而窘迫的環境裏,甚至想要衝出原生家庭給他限制的牢籠,但是他似乎有些太過急切。考上名牌大學以後,沒有任何社會工作經驗的他,竟然異想天開的拿出自己所有的積蓄開了一家餐館,意料之中,也是理所當然,這家餐館最後以倒閉告終。

餐館倒閉了,可是事情還沒有結束,因為經營失敗,姚良松欠下了很多外債,整整八千元。八千元在那個年代,對於姚良松來説,已經是非常鉅額的數字,姚良松想盡辦法也沒能補上這個漏洞,在那一年的大年初二,姚良松還被債務追上門。


換做是其他人,可能在這種巨大的來自於生活和精神同時的壓力中,早就選擇了放棄,更有甚者還會選擇極端的方式。但是姚良松卻堅定的認為——只要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性格里這種不服輸的因素也是導致他後來成功的原因之一,而這樣的性格特點早就在他少年時期初現端倪:即使出生貧寒,也要嘗試創業,如果創業失敗,那麼就繼續創業,總有一天,他會得到真正的成功。

為了躲避債務,姚良松輾轉來到了遙遠的西安,在這裏,他只能投奔自己的老同學,以銷售電子理療儀為生。

推銷行業本就艱難,那個時候,為了推銷出去一台電子理療儀,他甚至要冒着洋洋烈日站上一整天,最後還要受盡白眼。


好在這段工作經歷,讓這個小山村走出來的名牌大學生徹底的見識到了人情世故,為他後來的第二次創業提供了難得的寶貴財富,此時的他,心境也不再是當年老實巴交的餐館小老闆了。

1991年,努力工作的姚良松靠着自己銷售儀器償還掉了所有的債務,這也讓他身上的生活壓力稍微的釋放了一些。

一般其他人在這個時候就會選擇老老實實的工作,畢竟再失敗一次帶來的代價,是巨大的。但是姚良松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極有野心的人,他根本無法忍受平凡的生活,在他腦海的理念裏,人活着,就應該去闖蕩。


靠着自己之前多年的銷售經驗,他來説開了一家銷售醫療儀器的公司,這次他成功了,靠着這個公司,姚良松終於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但是他仍然覺得不夠,在完成了最初的資本積累之後,他開始漸漸不滿於目前的苟且,而是想要獲得更多。於是就這樣,姚良松決定開始進軍櫥櫃行業。

1994年,在姚良松的主持下,康潔廚房設備有限公司在廣州落地而成,這也就是歐派家居最初的前身。憑藉着之前的銷售經驗以及後來開設儀器銷售公司對市場的初步瞭解,姚良松很快就找到了真正致富的思路。

在創業路上,首先,姚良松十分看重發展的眼光,而他本人,的確也對於自己的公司做好的完整的規劃。


這其實是當年餐館經營失敗給予他的教訓之一,那個時候,姚良松的餐館本身其實沒有什麼經營問題,最大的問題是出在後來出台的政策,嚴格的限制了整個餐館的發展道路,最後才以慘敗收尾。

這一次的姚良松對於未來的形勢作出了清楚的認知和規劃,他結合當時正在與日俱增的經濟速度以及百姓們的消費能力,判斷未來很短的時間內,中國人就會放棄傳統廚房的"土鍋土灶",轉而傾向於更加智能、便捷、乾淨、衞生的家居。因此,他決定領先於時代的洪流,提前一步開始在中國內地宣傳新式廚房的概念。

很多人對於歐派集團最深的印象,就是姚良松沒有給自己的團隊分過份額,而是選擇自己控股,但是顯然歐派的成功並不僅僅來源如此。


第一個致使姚良松成功的,是他本人的宣傳意識。由於當時的經濟情況,大部分的中國人都是使用傳統的農村燒灶台的方式,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抽油煙機為何物。

最開始,姚良松的家居生意十分慘淡,但是姚良松認為這只是一時的,並且很快着手自己的宣傳計劃。

宣傳對於企業磨合產品的重要性,姚良松在自己最初銷售醫療儀器的時候,就已經充分了解,因此他拿出力量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公司和產品的宣傳上,當時互聯網尚且不算普及,姚良松就將自己的宣傳重心放在報紙上,靠着自己文化內涵,寫出了很多廣告語,完成了初步的市場佔有。


當然,真正讓歐派家居做大做強的,要數姚良松對於公司定製的一個策略,也就是不給團隊份額,整個公司堅持自己百分之百控制。

原因也十分的簡單,姚良松的憂患意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因為在創業初期,姚良松邀請過合作伙伴入股,但是在最後的發展中,股份制度導致了很多問題,嚴重阻礙了公司的發展。

因此在後來的歐派家居中,他即使已經賺到了不低於295億元的利潤,擁有6000多家分店,依然選擇不給團隊份額,以完成自己對於歐派的百分之百掌控,也正是這種生於憂患的意識幫助他規避了很多風險,讓歐派集團有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