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鏑 | 令人擔憂的夏令營
編輯 | 林芽
有家長向媒體投訴,孩子在參加夏令營過程中被開水燙傷,主辦方以辦理過保險為由,要求家長走保險理賠程序,不負其他監管責任。
8月5日,中國探險協會官方微博聲明,北京某學校一名16歲學生鄭某參加沙漠探險活動不幸遇難。
8月14日,河北石家莊市元氏縣的一所“夏令營”,被曝出多名少年在這裏遭遇毆打。目前,打人的“夏令營”校長全某某已被行政拘留15天。
上述的這些新聞,讓公眾開始重新審視各類夏令營的安全和品質。
聚光燈下,發現亂象不少。
“掛羊頭,賣狗肉”
河北軍尚研學旅遊服務有限公司的工商註冊登記信息 上述提到的“少年在夏令營遭遇毆打”事件,據後續調查發現,涉事“夏令營”的組織者是一家旅遊公司,根本沒有教育培訓資質,就給自己的經營場所掛上了“河北軍尚少年軍校基地”“河北軍尚國防教育訓練基地”的招牌。 為什麼一家旅遊公司可以舉辦夏令營?
該公司負責人回應稱,公司營業執照上有“户外拓展”這一項,主辦軍事訓練為主題的夏令營活動不需要再由教育主管部門審批,因為他們的經營行為不是教育培訓。“只要營業執照上有相關業務範圍,就可以舉辦夏令營活動或者研學服務。”
低門檻、低素質
有媒體調查瀏覽多家夏令營、研學機構公眾號發現,僅有兩家註明團容量、師生比等關鍵信息。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暑期夏令營、研學活動的季節性強,每年暑期,一些機構都會出現臨時增加、聘用營地老師的現象。“不需要特別的資質和審核,在校大學生也可以。一個老師帶20多個孩子的情況時有發生。”她表示,由於很多都是組織方跟外地培訓機構合作的產品,對於營地老師、研學導師的身份和來源,組織方其實也不是很清楚。 近年來,各地夏令營活動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目前我國約有4.8萬家夏令營相關企業。其中,80%的企業是在近五年時間內成立的。
有從業者直言夏令營的舉辦門檻非常低,“只要有場地、教師資源和獲取學員的渠道,誰都能辦夏令營。”
此外,據媒體報道稱,除去硬性開支,一般夏令營的利潤平均可達30%-40%,一些小的夏令營機構甚至能達到60%-80%的利潤。
當舉辦機構一味貪圖高額利潤時,所謂的教育體系、優質服務、專業培訓等宣傳也就都成了噱頭。
“九龍治水” 監管難題
一位家長向人民日報數字傳播反映,由於“北京疫情防控要求取消各級各類夏令營等活動”,現在想取消此前給孩子報的夏令營項目,但面臨退款維權難題。相繼撥打文旅、教育等部門的相關電話,詢問夏令營中出現糾紛應向哪裏投訴,均未得到明確答案。
一個簡單的退費問題,維權為什麼如此周折? 據瞭解,當前開展夏令營的組織主體繁多,除了學校以及相應的公益團體外,包括旅行社、教育培訓諮詢機構、專營機構等,專業性參差不齊。
在監管方面,教育、物價、旅遊、衞生監督、市場監管等部門都具有相應的管理權,但各自監管邊界模糊。夏令營監管領域出現“誰都能管、誰都難管”的難題。
中國旅遊研究院研學旅行項目主管、副研究員張楊建議,規範夏令營市場秩序,首先要加強行業規範與監管,特別是要加快行業標準的出台;其次要加強機構資質審核,看機構是否合規經營,是否有虛假信息;最後要建立行業公共平台,使消費者能夠進行公開信息查詢。
最近出台的“雙減”政策也明確提到,“對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各地要區分體育、文化藝術、科技等類別,明確相應主管部門,分類制定標準、嚴格審批。依法依規嚴肅查處不具備相應資質條件、未經審批多址開展培訓的校外培訓機構。”
在“雙減”政策指導下,相信各部門很快將有分類細則出台,火爆的夏令營,必將更加安全,更加清朗。
來源 | 新華社、澎湃新聞
圖源 | 網絡
來源:人民日報數字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