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孩子教育, 40歲“高齡”移民加拿大: 真實的北美教育, 不吐不快 !

七年前,抱着給孩子“快樂教育”,輕鬆進名校的想法,本文作者移民加拿大。七年過去,傳説中的“快樂教育”教育並沒有實現,名校之路也一點都不輕鬆。七年間,跨國求學背後所走過的彎路、誤信的傳言,一路摸爬滾打,各種酸甜苦辣。下文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對北美教育的經驗之談,希望對家長們有所幫助。

七年前,我帶着剛從北大附小畢業的“沒頭腦”同學,不遠萬里定居多倫多接受加拿大公立學校教育。

如今,“沒頭腦”同學已經是多倫多大學的大二學生,終算“雞娃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了。

“沒頭腦”同學在整個小學階段,都屬於“比上稍不足,比下頗有餘”的中等偏上生。那時,我們聽説過很多北美快樂教育的故事,耳聞不少中國學渣轉身變學霸的傳奇。

當年我“鋌而走險”,以四十幾歲“高齡”技術移民加拿大,很大的原因是為了“沒頭腦”同學的教育,多少有點“屌絲逆襲”的幻想。

為了孩子教育, 40歲“高齡”移民加拿大: 真實的北美教育, 不吐不快 !
現實當然沒有那麼魔幻,兩國的教育體制差別懸殊,同時各有利弊。

從表面形式上,中加教育有兩大不同點:學制和課程設置;

而內在本質上,則是自主性和價值多樣性的不同。

7年過去,一路摸爬滾打,各種酸甜苦辣。其中一些經驗之談,希望帶給大家更客觀的角度。

中加學制大有區別

全A都未必能上大學

中國的基礎教育是“6-3-3學制”(有些地方是5-4-3),即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而其中小學和初中是義務教育範疇。

因此,國內的高中分職業高中和普通高中,職業高中面向的是畢業即就業的學生羣體,普通高中則是希望畢業後能繼續求學的學生羣體。

我所在的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基礎教育是“8-4學制”,即小學八年,高中四年,全部為義務教育。

公校的高中,即使是同一門課,教學內容也會分三個等級:

為了孩子教育, 40歲“高齡”移民加拿大: 真實的北美教育, 不吐不快 !
第一級(Locally-Developed)相當於國內的職高

後兩個等級相當於國內的普高

這樣的好處是孩子們之間沒有特別差異,而且如果原本想讀“職高”的孩子突然決定上“普高”是很容易的,只需要修一下“補差”的課程就行了。

但不瞭解情況的人卻可能被坑,這裏的華人移民中,流傳着這麼一個故事:

孩子在高中一直穩拿A+,家長喜不自勝,以為學渣變學霸的傳奇果然在自家上演。

家長直到畢業申請大學才發現,孩子四年選的都是難度最低級別的課程,再多A+也申請不了大學,連專科都申請不到。

選課是門技術活

一步錯,步步錯

在國內,高中課程基本由學校確定、學生自主的選修課很有限,學生拿到學校統一發放的課表,背上書包就去上課了。

而在加拿大,每所普通公立高中都提供大量課程。

以“沒頭腦”就讀的高中為例,共有包括語言、數學、科學(物理化學生物)、史地、社科人文、商務財務、科技及工程、表演戲劇、音樂舞蹈、美術藝術等二十幾個大類上百門課程,基本上跟大學的課程很相似了。

這些課程裏,既有必修課,也有選修課。

學生要根據教育部要求的必修內容,以及個人意願選定每學年想學的課程,在規定的時間裏提交選課申請,再由學校統一安排,最終確定每個學生的課表。

有時,學生所選的課程太熱門,還存在沒搶上課的可能。

為了孩子教育, 40歲“高齡”移民加拿大: 真實的北美教育, 不吐不快 !
選課是一個非常耗時,且需要謹慎計劃的過程。

首先,很多課程之間有依賴關係,比如某門計算機課程需要九年級數學成績,那麼,想選這門課,就得先學完九年級數學才行。

更要緊的是,加拿大是發達國家裏唯一的沒有大學統一入學考試(類似中國高考和美國SAT)的國家,申請大學,全靠學生的高中平時成績。

申請不同專業,要求不同課程的成績,比如:

想申請商科專業,就必須在高中有商科課程的成績;

想申請醫學專業,就必須有生物、科學課程的成績。

以“沒頭腦”的教訓為例,他最初選定的方向是計算機軟件,於是從十年級開始就放棄了所有社科人文類的課程,尤其放棄了化學,專攻數學、科學和計算機。

為了孩子教育, 40歲“高齡”移民加拿大: 真實的北美教育, 不吐不快 !
“沒頭腦”的濃濃IT理工風選課表

結果到十一年級時,他突然對計算機硬件和工程專業發生了興趣,再一看,大學這個專業需要十一年級的化學成績,於是臨時調整全部十一、十二年級選課,為化學課騰出空檔。

當時是手忙腳亂,雞飛狗跳,天昏地暗。

加拿大中學教育的精髓:

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性

研究選課系統並嘗試各種選課組合,加上“沒頭腦”四年高中的多次掉坑爬坑的經驗,我慢慢參悟了這種複雜的選課機制玄機:以終為始的自主人生規劃。

在中式教育中,高中生在家長學校的眼裏往往還是不能自理的孩子,人生規劃只存在於父母的腦子裏。但在加拿大教育中,高中生已經被社會視為很獨立的人了,要為自己來負責。

在選課階段,加拿大學校老師反覆強調的一件事就是:先想好自己未來要做什麼,再開始選課。

很明顯,越早確定未來職業方向,選課機制對學業就越有幫助,越晚決定則越被動,甚至造成不可逆轉的嚴重後果。

為了孩子教育, 40歲“高齡”移民加拿大: 真實的北美教育, 不吐不快 !
除了選課機制,加拿大高中在方方面面,都在強調和推動學生的“自主性”。

我所在的省規定:如果十六歲以上的學生願意,可以跟學校要求成績單保密,只發給學生本人,不交給學生家長。

最近國內非常火的,十四歲孩子被老師叫家長後,因家長的過激反應而跳樓事件。如果換在加拿大,首先叫家長這一步就不可能發生。因為孩子學習成績波動、淘氣調皮、曠課逃學、早戀等等而叫家長這類事,在加拿大通通不存在。

學生被視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有不當行為的話,老師會直接跟學生溝通。除非人命關天或者嚴重的違反校紀,學校都不會主動向家長打小報告。當然,如果家長主動要求跟老師瞭解情況,老師會很高興地配合。

為了孩子教育, 40歲“高齡”移民加拿大: 真實的北美教育, 不吐不快 !
九年級時,“沒頭腦”同學英語學習出現困難,我當時工作忙也的確疏忽了,直到他拿回來六十分的期末成績單才反應過來。

他雖然算不上頂尖的好學生,但好歹成績常年都是A,但主科英語掉到60分,他的老師仍然沒有找過我。十年級時,我主動跟他的英語老師要求每月會面,溝通他的學習情況,老師也欣然安排了時間。

學校教育對學生自主性的追求好處很明顯,在青春期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和對自己負責的意識,為成人為好準備。

但是,如果家長跟孩子的關係不是很密切,又對學校的教學生活不很熟悉的話,孩子在校生活就很可能完全處於失控狀態。

加拿大教育的多樣價值觀

但未必對所有人都是好事

雖然這些年國內的教育有了很大變化,“沒頭腦”的小學同學有一些在北大附中、清華附中,課外活動的多樣性和加拿大高中相差不大。但總體來説,國內教育取向仍然是單一的:只要成績好,就“一俊遮百醜”了。

而在加拿大,光成績好的書呆子,處於校園鄙視鏈的最下端。

“沒頭腦”的高中有幾十課外活動小組或俱樂部,如果一個學生,除學習之外沒拿得出手的愛好,在同學中是抬不起頭的。俱樂部活躍份子、體育“明星”、藝術“大神”比單純的A+生更受歡迎。

在加拿大,沒有統一標準,只能全面出擊。

“沒頭腦”同學在國內學過幾天羽毛球,屬於純打醬油健身性質的。到了加拿大,卻變成半專業,無論學業多忙,每週起碼十小時的訓練和比賽,外加每週兩小時的社區義工,和幾個小時的學校俱樂部時間,其實日常壓力也是蠻大的。

為了孩子教育, 40歲“高齡”移民加拿大: 真實的北美教育, 不吐不快 !
“沒頭腦”同學在省聯賽比賽中

在價值觀的討論上,我並不認為加拿大的學校教育就強於國內,多樣性的確有其優勢,但同樣會造就“華而不實、虛頭巴腦”的人。

國內的教育,再不濟也是“刻鵠不成尚類鶩”;而加拿大的教育,如果不濟就成了“畫虎不成反類狗”。

這種價值觀的差異,想讓孩子接受北美教育的家長們需要重視。

北美快樂教育的真相

既不輕鬆,也不快樂

那麼,加拿大高中跟國內高中有什麼相同的嗎?有的。

最初選擇移民加拿大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不得不説,多少也是聽信了國外輕鬆快樂教育的“謠言”。現實情況是:小學階段的確輕鬆快樂,但到了高中,既不輕鬆,也不快樂。

在加拿大高中做一名好學生,那真是十八般武藝都要精通、德智體美勞要全面發展才行。

“沒頭腦”自從上了高中,作業寫到後半夜就成了家常便飯。以英語課為例,一學期起碼要讀三本長篇小説加無數短篇、散文、雜文,要寫數篇大論文,時不時出個人展示。

這還不算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Team Project(小組項目):少到兩個多到十幾個同學組成一個小組,共同完成一項作業,老師整體評分。

為了孩子教育, 40歲“高齡”移民加拿大: 真實的北美教育, 不吐不快 !
在典型的中國教育中,我們習慣了成績好壞由自己的資質和努力程度決定的“個人英雄主義”。我聰明又努力,成績就好一些,我笨或者懶,成績就差一些。

但加拿大這種Team Project(小組項目)作業,卻造成自己的成績自己控制不了的情況:

即使你是好學生,你仍然可能會被team project裏那些啥也不會幹或者啥也不想幹的差生拖後腿;

每次作業team都不同,你也沒辦法保證自己每次都和好學生組隊。

“團隊合作”是寫在本省教育大綱裏的考核項。因此,各科都有小組項目,而且比例很高,足以影響個人的總成績。做個作業,不但考驗書本知識,還考驗領導力、影響力、人際溝通管理能力。

更不要説學校教學時間和內容有限,如果想申請好大學,就必須考慮上Summer School(夏校)或Night School(夜校)學更多的課程,拿更多的學分。

“沒頭腦”高中四年,有三年暑假都報了Summer School。有一年還報了兩門課:整個暑假一天沒休着。

“沒頭腦”作為一名非典型好學生已經這麼不容易了,那些真正的兼顧德智體美勞的好學生,可想而知有多辛苦!

為了孩子教育, 40歲“高齡”移民加拿大: 真實的北美教育, 不吐不快 !
加拿大老師的素質,也是相當參差不齊。

“沒頭腦”就讀期間運氣很好,遇到的老師都還不錯,甚至頗有幾位德藝雙馨的老師,真心熱愛教育,賞識和鼓勵每個學生的優點,令“沒頭腦”受益匪淺,離校後仍然每年回去拜訪恩師。

但也確實遇到過業務水平相當感人的老師,沒頭腦的評價是:你糊塗的,他從來不能給你講明白;你明白的,他有本事給你講糊塗了。

家長會上,我既遇到過眼神冷漠、一臉職業的假笑、對學生的情況説不出所以然只會打哈哈的老師,也遇到過真心實意地關心學生、詳細介紹學生在課堂上的細節的老師。

為了孩子教育, 40歲“高齡”移民加拿大: 真實的北美教育, 不吐不快 !
總的來説,加拿大和中國的教育體制有很大的差別,加拿大的教育資源更豐富,教學手段更靈活,更側重於學生全面、自主、個性的發展。

同時,知識類的教學卻並非這裏的教育重點。加拿大面向大眾的公立教育,知識內容非常淺顯有限。“沒頭腦”在國內學的小學數學,一直到加拿大的九年級(相當於國內初三)都可以吃老本。想要學到更多東西,要麼去IB班或精英私校,要麼靠課外輔導。

加拿大和美國這對北美“好基友”的教育體制非常相似。這種教育體制,根基於北美高度發達的社會基礎:

一方面,學習上不想吃苦的學生,高中畢業後去當一名超市收銀員,也能過上體面的生活;

另一方面,充足的高等教育資源,讓那些想深造的學生,幾乎都有機會讀上大學或專科。

而想要成為社會精英的學生,則需要個人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拼爹拼媽拼娃一樣不能少。

當然,拼的不是錢、權,而是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無論在哪裏,學校教育永遠只是教育的一小部分,父母才是孩子終身的老師。

-END-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最近有不少讀者向我們反映,公眾號信息流被打亂,無法在8:30準時收到留學全知道的最新推文。其實我們每天都在定時更新!只是微信公眾號更改了推送算法,如果不把“留學全知道”設為星標,就會錯過我們的消息……

如果還想收到我們的推送,記得一定要在公眾號主頁右上角將留學全知道“設為星標”,經常為我們的文章點個“在看”,讓我們出現在你的“常讀訂閲號”中吧~

為了孩子教育, 40歲“高齡”移民加拿大: 真實的北美教育, 不吐不快 !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486 字。

轉載請註明: 為了孩子教育, 40歲“高齡”移民加拿大: 真實的北美教育, 不吐不快 !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