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結束,難免有人歡喜有人憂。每年,都會有自覺成績不夠理想的考生,選擇到復讀班“再戰一年”。一些公辦普通高中設立復讀班的做法,卻引發了諸多爭議。日前,重慶市教委印發《關於禁止公辦普通高中招收復讀生的通知》,明確全市普通高中學校不得舉辦復讀班,不得與社會機構聯合舉辦復讀班。
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下達通知,明確規定“各地公辦高中不得佔用學校正常的教育資源舉辦高中畢業生復讀班,也不得招收高中畢業生插班復讀”。多年來,教育部門對公辦高中不得招復讀生可謂三令五申。然而,一些公辦高中違規招收復讀生,或者以各種名目與民辦教育機構合作招生,實則安排在本校就讀的現象,屢見不鮮。重慶市教委此次印發通知,既是對既定教育政策的重申,也是對公辦高中辦學理念的一次糾偏。
眾所周知,公辦高中的教育資源具有稀缺性。總的來説,在我國,無論是在師資還是教育方法理念方面,最優質的教育資源集中分佈在公辦教育機構。這一點,也直接體現在每年的高考成績上。從某種意義上説,考上本地一所公辦普通高中的難度,不亞於考取一所大學。甚至單以錄取率看,高考的升學率早已超過中考考上普高的升學率。因此,公平分配公辦高中學額,對教育公平有着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些公辦高中招收復讀生,無疑佔用了普通學生的機會。有的學校招收少量“插班生”,讓本已滿員的班級更加擁擠,還增加教師的工作負擔;有的學校開設專門的復讀班,為此配備專門的師資。很多復讀班都是營利性質的,這明顯違背了公辦學校的公益性。
有的公辦高中招收復讀生,並不純粹為了賺錢。近年來,“掐尖”高分復讀生的現象盛行一時。一些招收復讀生的學校在收學費時採取“分數歧視”政策:當年高考分數越高的考生收費越低,甚至免費,有學校還承諾對次年取得好成績的考生予以重獎。2020年,有媒體報道稱,貴州畢節一位陳姓學生兩次被北大錄取後均放棄,網友質疑此舉是為了獲得復讀學校提供的10萬元獎金。
因此,公辦高中招收高分復讀生,也是教育“唯分數論”的表現。高中教育不僅是為了給學生考大學提供應試訓練,也是夯實學養基礎、健全人格品性的教育階段。部分學校只重視升學率、忽視正確的教育理念,恐怕是一種本末倒置。這種只看結果、忽視過程的教育,不僅不利於復讀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也對更多普通學生造成了誤導。
2001年,我國高考制度取消考生“未婚、年齡不超過25歲”的限制,首次允許25週歲以上的考生報名參加高考。應屆高中畢業生和往屆生在報考普通高校時,享受平等權利,是高考制度兼納所有心懷大學夢的人的體現。一個考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固然可以多次參加考試,為心目中的理想高校揮灑青春。但是,個人理想的實現不能違背社會公平的原則,更不能因此不合理地佔用公共教育資源。
目前,在各地進行的高考改革中,允許考生多次考試、最終取最好成績成為一種趨勢。“社會化考試”作為高考改革的一種方向,受到教育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廣大考生的支持。從選拔優秀人才、減少考試結果偶然性的角度看,改變“一考定終生”的高考社會化改革,無疑是先進教育理念的體現。但是,不管是高考社會化改革,還是考生主動選擇復讀,多次考試不能增加應試負擔,也不是為“唯分數論”背書。高中教育不以分數為唯一目標,將對學生的考察評價融入整個教育過程,應成為教育者的主動追求和自覺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