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雲間中學校長、語文特級教師宣沫:讀書,讓你因“眼界始大”而“與眾不同”

上外雲間中學校長、語文特級教師宣沫:讀書,讓你因“眼界始大”而“與眾不同”

圖説:宣校長倡導教師要做學生閲讀的引領者 採訪對象提供

近年來的高考和中考作文題,無論題目怎麼千變萬化,其實都在無形中滲透了對增加閲讀量的考查,鼓勵中學生多讀書,特別是要多讀古今中外名著、名篇,這樣下筆才能“如有神”。

一個現實問題是,孩子不閲讀或“沒時間閲讀”,另一方面他們的老師特別是語文老師,很多人自身也不怎麼閲讀,一年讀不了幾本書。這樣又怎麼能引領好學生去靜下心來閲讀呢?近日,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松江雲間中學校長、語文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宣沫,在學校第六期“共讀一本書”活動上鼓勵教師們首先要重視閲讀。他説:讀書,讓你因“眼界始大”而“與眾不同” 。

宣沫提出,教師要做學生終身學習的引領者。他説:“學習一般有三種路徑——跟隨別人學習,在做事中學習,在讀書中學習。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徑就是在讀書中學習。為什麼這麼説?我有一個粗淺的理解:全世界有三類人都在書裏,要麼都被寫在書裏成為書中的一個人物,要麼都在自己寫書分享自己的認知;這三類人是最有智慧的人、最成功的人和精神明亮的人。所以,書,無疑值得我們好好去讀。讀書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的確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和人生的高度。”

宣沫校長鼓勵教師要做碎片化閲讀的對抗者。他説,當今的“書”早已不再只是紙質書籍,還有電子書、讀書APP、視聽APP等。疫情期間,線上“雲讀書會”很多,是泛閲讀時代的一個典型場景。碎片化閲讀之所以被詬病,就在於它無法形成系統性的知識攝入,而不完全的獲得有時候是有害的。比如,對一本經典著作,尤其是學術經典著作,如果只是讀別人裁剪的“速讀版”或所謂的“拆書”,就很容易被誤導,接收的是局部的、他人咀嚼過的信息,從而扼殺了個人基於對知識整體掌握和立體攝取後的的獨立思考和多元見解。我們更是要有意識去讀一些“讀不懂”的書。我們每個人讀書的時候幾乎都有這樣的經歷,你會發現,有些書是讀不懂的,很難接近、很難進入,但堅持“啃”下去,你不能説自己都懂了,但是你的深度被拓展了,整個人似乎被轉化了。

“做學用貫通的倡行者。”這是宣校長給出的第三個建議。他説,具體到閲讀中來説,就是我們讀書時,要有問題意識,通過問題情境引發閲讀時的全身心參與,探尋問題的認知和問題解決,進而確保閲讀的結果得以超越書中事實性知識的掌握,也超越一般性記憶複述讀寫能力的提升,而是憑藉知識運用與問題解決最終生成素養。概言之,“用以致學”下的閲讀,就是要把閲讀中讀到的知識化為解決問題的素養,“用”是其中的途徑、過程、中介、方式與方法。閲讀與應用之間不再涇渭分明,知識與素養之間也不能割裂為二。知識與素養是閲讀的一體兩翼,兩者在“用”字上構成了彼此的基礎、目的互成。

新民晚報記者 王蔚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13 字。

轉載請註明: 上外雲間中學校長、語文特級教師宣沫:讀書,讓你因“眼界始大”而“與眾不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