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拿破崙的肖像畫中,有這麼一副。
身穿長袍的他,四周滿是那些代表他皇帝權力和威嚴的飾品:寶座、桂冠、榮譽軍團勳章項鍊、“正義之手”手柄、黃帝權杖和那柄著名的、鑲嵌着各種鑽石寶物的“加冕之劍”。
這柄“加冕之劍"原本的名字叫做“執政官之劍"(ConsularSword),名字同樣來自拿破崙·波拿巴。還是法蘭西共和國第一執政的他,向當時巴黎最著名的工匠尼鐸訂製了一把儀式專用的佩劍一一一也就是這柄“執政官之劍"。
這位第一執政向工匠提出了一個要求:將法國王冠上的珠寶,特別是那顆傳奇的“攝政王"鑽石拆下來鑲嵌在劍上。這是第一執政最狂妄僭越的暗示,因為這顆產自印度、重達140克拉的鑽石不僅價值連城,而且具有非同一般的政治含義:它是法國國王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加冕王冠上的鑽石。
拿破崙要藉此毫不掩飾地向世人宣佈,法國的政權和法統,將被這位法國大革命的驕子牢牢地掌握在手中。到了1804年12月2日,拿破崙正是握住這把具有豐富含義的佩劍,出現在於巴黎聖母院舉行的皇帝加冕大典上。也正是從這一刻開始,這把“執政官之劍也變成了一個偉大皇帝的“加冕之劍”。
神兵利刃天賜權力的象徵
或許是因為刀劍本身具有的殺戮本能,自打有人類以來,這種伴隨着血與火的工具,就在全體人類的潛意識中成為權力的象徵之一,而其中的精品,也自然成為權力的巔峯一一帝王等各種統治者的權威象徵。
從全球範圍來看,許多民族在講述有關本民族歷史那些半信史半神話的史詩故事中,都不約而同地將神兵利刃表述為天貝易權力的象徵,強調擁有這些神奇刀劍的主人統治的神聖性。
在西方,石中劍這個來自凱爾特系的傳説,就是這麼一個家喻户曉的王者與劍的傳説:在傳説中,有一把神奇的王者之劍(Excalibur),原本為英格蘭(另一説為蘇格蘭)的烏瑟王在傳奇法師梅林的幫助下獲得。
但在一次戰鬥中,這位國王不幸戰死,臨死的時候將這把神劍插入石頭之中,遺言“凡能從石台上拔出此劍者,而且生於英格蘭,它便是英格蘭全境的國王"。
但十多年來從未有人拔出過。
烏瑟王的兒子亞瑟,生下來就被梅林帶走,隱姓埋名成為一位騎士愛克託(Ector)的樣子。某次騎士比武大賽中,愛克託的丿L子凱(Kay)忘帶劍,就派當時只是侍從的亞瑟騎馬去取劍。當亞瑟趕回去時,發現凱的劍不見了,病急亂投醫的情況下他抓住石中劍拔了出來然後交給了凱。
這一神蹟震驚了所有人,最終,亞瑟被人們認定是擁有天命的英格蘭之王,在法師和志同道合圓桌騎士的輔助下,登上了王位,重振國威。
在這個傳説中,王者之劍(Excalibur)不僅象徵了國王的權力,還具有濃厚的天命色彩:只有被上天賦予統治權,得到神的承認才有可能擁有這一劍,也才能被承認為合法統治者。
在這種語境之下,神劍不僅是一種徵,甚至還具有靈性,能根據神靈的意願授予或收回統治權力(亞以王傳説的末尾,這柄王者之劍就被仙女收走)。
無獨有偶,將神聖性貝武予刀劍的歷史傳説同樣出現在東方文化中,在歐亞大陸另一端的日本,也同樣出現這樣的有關神兵利刃的傳説。
根據雜糅了日本上古神話和歷史的《日本書紀》和《古事記》的記載,傳説中日本主神天照大神的弟弟素盞鳴尊(亦稱須佐之男)在姐姐統治的高天原胡作非為,因此被諸者神共同驅逐到人間的出雲國。
當他來到這裏的時候,看到一對老夫妻圍着一女孩哭泣。詢問之後他得知,這裏有個八頭八尾的巨大怪蛇一一一八岐大蛇,每年都會來此吃掉少女。
今年輪到了這對老夫妻的女兒被吃。見義勇為的素盞鳴尊使用計策灌醉了這頭大蛇,然後拔劍將其砍成碎片,但是就在他砍到蛇尾的時候劍突然崩壞,仔細一看原來蛇尾部有一把神劍,也就是傳説的草贓劍。
和石中劍純神話結尾略有不同的是,這把草雉劍後來流傳了下來,輾轉成為日本皇室傳承的三神器之一(另兩種為八坂瓊勾玉、八咫鏡),在神心教中具有至高無上的神秘魔力。
每代日本天皇繼位,都要進行包括這柄神劍在內的三神器的傳承儀式,以示正統,甚至一直延續到當代的平成天皇。不過,1185年源平之戰後,原本的草雉劍被沉入大海,取而代之的是伊勢神宮的一柄仿製品,但許多日本人依然相信其有着神奇的魔力,是自己國家最高權力代代相傳的象徵。
英國和日本這兩個島國,一個位於歐亞大陸最西端,一個位於最東端,但卻不約而同地出現了相同的神話故事主題,這難道僅僅是巧合嗎?而且更讓人在意的是這些傳説出現的時間:凱爾特人口口相傳的石中劍的傳説,大體出現於公元5世紀;《日本書紀城書時間較晚,大約在公元8世紀。但根據三品彰英等日本民俗和歷史學家研究後認為,這本書所描述的事情大致發生在公元5到6世紀和石中劍的傳説相當接近!
這是因為日本人是凱爾特人失散多年的兄弟,所以才有類似將天貝易刀劍和王權聯繫起來的傳説嗎?
這當然不是,但兩者之間相似之處也並不能用單純巧合加以解釋。實際上,在這些類似故事主題的背後,折射出來的是人類冶煉和鑄造技術的發展歷史:在採礦、冶金技術都十分低下的過去,人們想要獲得一把製作精良的刀劍,必須投入以當時眼光來看難以想象的人力物力方才有可能。
這種資源的投入,往往都不是個人所能夠負擔的,必須是統治者調動整個部族乃至國家的資源,才有可能打造出來。這種集全體甚至傾國之力打造的集體產物,自然不會留下某個工匠痕跡,反映在傳説中就成了天賜之物;
另一方面,這種集合大眾力量的巨大權勢也給人類祖先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他們模模糊糊地產生了一種觀念,那就是一柄鋒利刀劍,背後反映的其實是一種統治者絕對意志,是統治者絕對權威的象徵;反過來,如果有人獲得這種刀劍,也就意味着他獲得一種神聖的統治權威和權力。
因此,日本和凱爾特雖然相隔萬里之遙,但從人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兩者冶煉技術的發展水平應該大致相當,所以才會不約而同地都在5世紀左右產生這種天賜神兵利刃和王權的傳説。
而另一個完全相反的有趣例子就是,在冶煉技術比較發達的中華大地,有關刀劍和帝王瓜葛的傳説不僅出現得早得多一一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至5世紀的春秋時期一一一而且故事主題也頗有不同。
由於中國先民早早地掌握了比較成熟的冶煉技術,所以在中國的帝王刀劍故事中,天賜神兵和權威的例子就很少一一舉凡和帝王相關的刀劍,往往都有製作工匠,而正是這些工匠自身的煉劍故事,以及他們和帝王之間瓜葛,成為諸多傳説中的故事主題。
刀劍霜月明真實與傳説的吳越寶劍
早在春秋時期,我國的青銅冶煉技術就已經相當發達,出現了許多製作精美,外觀複雜的青銅劍了。
不過有趣的是,當時最精良的刀劍並不是中原出產,反倒是被時人認為偏僻的吳、越等地,成為著名的名劍生產地。這大概是和當時昊、越兩國水力資源豐富,擁有豐富的樹林和礦產資源有關,當時古籍中就曾明確提到:“吳、越之金錫,此材之美也。"
可見此時的中國先民已經對鑄劍的原料和地點已經有所清楚的認識。而根據《昊越春秋×越絕書》等書籍記載,當時在昊、越、楚等國,就湧現出了歐冶子、干將和莫邪、風胡子等鑄劍專家,擁有工匠之心的大師。
不過,雖然這些鑄劍專家都有名有姓,但是打造一柄名劍依然需要大量的財力、物力和時間,所以向這些工匠下訂單的,依然是諸如吳闔閭、越王勾踐或楚宣王等君主。在傳説中,吳王闔閭(另一説為周宣王)命令干將和莫邪夫婦為自己打造一柄寶劍。
干將、莫邪兩人跋山涉水,最後在莫干山找到一處理想的鑄劍之地,在這裏“採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鑄劍,但年依然未成。最後,莫邪自己跳進了鑄劍爐,以身相殉,才煉出了名為“干將和“莫邪"的雌雄雙劍,干將知道昊王必然責備他鑄劍久久不成,因此只獻上了“莫邪",而將“干將"藏起留給其子,希望日後為其報仇。
後來闔閭果然怒殺干將,而干將的兒子也手持“干將"復仇,殺死了昊王闔閭。
在這個富有中國特色的傳説故事中,人們既可以看到中國先民的血性,也能看到他們在自強不息道路上巨大的付出和犧牲一一一在中國的傳説中,從來沒有什麼天貝易神劍,都是先民用血淚甚至生命一點點換來的,不僅是莫邪投身鑄劍爐,先秦古籍中還記載了用人命換來帝王刀劍的傳説,故事的主人同樣是昊王闔閶。
據説他曾下令重金徵集吳鈎(一種流行於吳地的刀),有人為了貪財就用自己兩個兒子性命為獻祭,鑄成兩把吳鈎獻上。但吳王並沒有看出這兩把吳鈎的神奇所在。這名男子就大聲呼喊自己的兩個兒子的名字,就在那一瞬間,兩把吳鈎飛了起來,插在了這名狠心父親的兩肋。
這時,吳王才意識到,這兩把吳鈎的神奇,將其作為自己的佩刀愛不釋手。其實,在這些殘酷的故事背後,反映的是當年這些工匠的艱辛和苦難。
即便是在幹百年後的我們,依然能想象得到,在春秋時期那種粗糙的技術和勞動保護條件之下,整天和高温的青銅熔液和鑄劍爐打交道的工作,該有多麼危險。
這些所謂為了成功鑄劍而不得不付出的獻祭犧牲,想必就是那些為了打造帝王所要求的寶劍,在勞作中發生的種種事故而不幸喪生的工匠。為了紀念他們,才會有這些讓他們託體於不朽帝王之劍的那些傳説吧。
除了吳王之外,越王勾踐也是一名刀劍愛好者,據説他讓歐治子為其鑄造了五把寶劍:湛盧、純鈎、勝邪、巨闕和魚腸。相劍師風胡子在看了湛盧之後,説這是用赤堇山開裂出來的錫、若耶溪幹露出來的銅,然後雨師澆水,雷公拉風箱,蛟龍捧爐,天帝裝炭而成,就是用滿滿一城的錢,一河的玉也換不來。
對於古籍上這種慣用的誇張描寫,後人歷來是半信半疑。然而,]965年12月在當時湖北省江陵縣的一次考古發現,刷新了所有人對古代帝王刀劍的認識。在望山一號楚墓,出土一柄裝在黑漆木瓦的青銅劍,這就是聞名中外的“越王勾踐劍"。
這柄劍全長55.7釐米,寬4.6釐米,劍柄長8,4釐米。劍格兩面用藍色琉璃鑲嵌出花紋,劍首有7個同心圓狀環紋,最細處僅有0.3毫米!劍身上下遍佈黑色菱形花紋,顯得高端大氣上檔次,在靠近劍格的地方,用錯銀鑲嵌着8個鳥篆字:“越王鳩淺(即勾踐)自作用劍",正是這幾個明確無誤的字,讓人們第一次親眼看見幹百年前帝王佩劍的真面目。
最讓人的驚詫的,是在歷經了2500年之後,這柄“越王勾踐劍"依然鋒利如初,一揮之下能輕鬆劃破20張紙。
根據後來北京科技"大學的分析發現,這柄“越王勾踐劍是純淨度極高的富含錫的青銅所制,在黑色菱形花紋處有着錫、銅、鐵、鉛、硫等成分,在劍身的不同之處銅錫含量不同,使得劍身柔韌,劍鋒鋒利。
專家們推測,當時的工匠在為越王鑄劍之時,可能使用了複合劍鑄造技術正是這柄“越王勾踐劍"的出土,讓所有的後人看到了中國古代帝王之劍的真面目,也讓後人真真正正地瞭解到,當年那些為帝王打造刀劍的工匠們,那些將自己形象凝結在干將、莫邪和歐治子身上的勞動人民,到底有多麼了不起!
尚方寶劍另一種意義的帝王之劍
隨着冶煉工藝越來越進步,人們越是瞭解鑄劍技術,就會讓刀劍的神秘色彩越來越黯淡,最終在歷史長河中逐漸消失。即便是帝王使用刀劍,在這個過程中也褪去了神話色彩,而是變成了象徵意義大於神話意義的普通武器。
從西漢開始,中央朝廷都在武庫收藏三件傳國寶物:漢高祖斬蛇起義劍、王莽頭和孔子屐,這三件寶物代代相傳,直到其在西晉時一場大火中燒燬。按理説,漢高祖斬蛇起義劍應該是一件具有神聖意義的寶劍吧?
但在後人南北朝梁人陶弘景的《古今刀劍錄》中卻將這把劍的底給兜了個底朝天:“劉季在位十二年,以始皇三十四年,於南山得一鐵劍,長三尺,銘曰赤霄,大篆書。"雖説這劍有一個好聽的名字赤霄,但終究也不過是把鐵劍。
可見,從漢代開始,國人就已經對刀劍脱敏,不再將其視為神物,更不會認為其具帶來什麼天賜的權力,而是迴歸普通的作戰工具功能。
這種忽略御用刀劍神話意義的傾向在弓馬嫺熟的清代帝王身上表現得最為明顯,比如乾隆,他就對御用刀劍的神聖性似乎毫不在意,在乾隆十三年、乾隆四十四年、乾隆五十八和六十年,先後四次下令內務府直接給他批量生產了90把御用刀劍(劍30柄,刀60柄)。
根據清宮檔案記載,這批御用刀劍每把通長都在3尺左右,重量在23到31兩之間,刀刃底部鑲嵌着金、銀、銅三絲相間的圖案,並且用隸書“天、地、人"字樣編上1到30的序號。外刻有“叩鳴、月升、剪水、霜明、凝冰、章威、搖、吐芒”等古意盎然的名稱。其中相當一批刀柄帶有西域的痕都斯坦風格,大致可以判定為乾隆平西域之後吸收西域元素所制。
對乾隆這位自詡十全武功的自信皇帝來説,他壓根就不需要什麼神兵來向眾人展示自己權力來源的神聖性,御用刀劍只是用來展示自己不忘“國語騎射"的傳統工具而已。
不過,雖然中國的皇帝已經不太看重刀劍所具有的神話意義,但是隨着皇權的擴張和獨大,皇帝御用劍的另一種意義也跟着凸顯了出來。
這就是這些刀劍所象徵的皇帝的絕對權威。在許多影視作品中出現的“如月關親臨"的尚方寶劍,在某種意義上,就成為中國特色的帝王之劍。
尚方寶劍的得名來自古代負責皇帝后妃後勤工作的部門“尚方",相關負責官員叫作尚方令。早在戰國就有這個機構,秦漢之後一直沿襲。而尚方寶劍的最早的記載來自《漢書.朱雲傳》,當時朱雲上書稱:“願賜尚方斬馬劍,斷佞臣一人以厲其餘"。
不過,此時的尚方寶劍也好,尚方斬馬劍也好,還都是指皇家收藏的利劍,還沒有後世那種先斬後奏、獨斷專行的含義。
真正尚方寶劍取代節鉞,成為擁有代行皇帝權威的信物,還是從趙匡胤開始的。他在陳橋兵變之後,為了籠絡昔日兄弟,授予了一些親信高級將領“如朕親臨,違法專殺"的權力,這個制度被後來宋帝繼承,甚至形成了一種制度:“本朝之制,大將每出討,皆給御劍自隨,有犯令者,聽其專殺。"(宋《武經備要》)。
到了元代,尚方寶劍制度也被繼承下來,更多地作為皇權的象徵,甚至作為賞賜品頒發,元世祖忽必烈就曾經賜治好皇后病的道士張留孫一柄尚方寶劍。到明朝,尚方寶劍則成為皇帝一種得心應手的工具,大量應用於巡查地方、監督軍政等方面。到了此時,尚方寶劍成了皇權至高無上的象徵,成為正式的天子之劍。
能獲得尚方寶劍的,必定是皇帝的心腹大臣、巡按御史,他們也真的擁有先斬後奏,生殺予奪,臨機處置的超常規權力。在明代,賜出征將領尚方寶劍也有一項莊嚴肅穆的儀式一一“代行授鉞禮",皇帝身着戎服盛裝端坐奉天殿,被授予尚方寶劍的將軍由西進入,叩頭四拜之後承製官以皇帝的名義宣佈:“以節鉞授大將軍",然後將尚方寶劍授予將軍。
到了明後期,尚方寶劍更成為重臣督師們的標配:所有的督師都必須帶齊三件法寶:劍(尚方寶劍)、敕(特許敕令)和印(兵符),到了前線才能指揮得動那些驕兵悍將。
當皇帝御用刀劍變成了尚方寶劍,用於展示和代表皇家至高無上的權威時,這些刀劍本身到底是不是鋒利,有多大威力,其實反而並不重要了。實際上,在清代被當作尚方寶劍使用的“遏必隆刀",外表看上去就特別寒酸。
這把刀毫不起眼,外鞘是綠色的鯊魚皮,全長不過兩尺有餘,最外面套了一個殘破的紫皮呢套。然而就是這把看上破破爛爛的小刀,在清代可是一個讓人聞風喪膽的帝王之刀:乾隆十三年,當時負責平定金川的將領訥親輕敵冒進,被敵人打得落花流水,兵敗之後,訥親對戰局束手無策,整天上奏乾隆要求追加士兵糧晌,甚至提出向當時的西藏地方政府借兵的愚蠢主意,大怒之下的乾隆就派大學士傅恆帶着“遏必隆刀"去往前線,直接將訥親革職。
到了太平天國起義時,清軍已經糜爛,被太平軍打得落花流水,咸豐皇帝派賽尚阿前去督軍,臨行也是賜給了這柄“遏必隆刀",以壯軍威。只是賽尚阿也沒有高明到哪裏去,雖然帶着這把象徵皇帝權威的尚方寶劍,但卻依然被打得落花流水,被押解回京革職治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