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上初中的時候,語文課本里有篇文章叫《十三歲的際遇》,作者是田曉菲,而在作者簡介那一欄裏,明明白白地寫着:十三歲時,田曉菲考入北大。
看到這兒,內心對田曉菲的崇拜瞬間達到了頂點:我的天,同樣的年紀,自己還是個初中生,人家卻已經進北大了!之後,就對這個作者多關注了幾分。
有時閒來無事,忍不住仔細看了她人生的發展,才知道:原來她大學畢業後就去了哈佛進修。隨後更是改了國籍,嫁給了一個53歲美國老頭。不知道為啥,這一瞬間,內心的感情又有些許複雜。
少年學霸田曉菲
周杰倫有段歌詞寫得很務實:
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問號,為什麼,別人在那看漫畫,我卻在學畫畫,對着鋼琴説話。別人在玩遊戲,我卻靠在牆壁揹我的ABC……長大後我開始明白,為什麼我跑得比別人快,飛得比別人高。將來大家看的都是我畫的漫畫,大家唱的都是我寫的歌。
把這樣一段歌詞,套用在田曉菲身上那是再合適不過。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的田曉菲,從小就接受到了很好的文學啓蒙教育。加之有天賦,所以當別人還在玩泥巴的年紀,田曉菲已經在出書了,且質量還很不錯。
不錯到什麼程度呢?不錯到她的詩集得到了北大教授們的認可。所以小學畢業後的她,直接跳過初中和高中,進了北大的西語系讀英美文學專業。
每個人的人生,都不會一樣。有些人奮鬥十年,或許都比不上別人一年的努力。起碼對於田曉菲來説,她的一年就能頂得上別人的好幾年。
進了大學以後,田曉菲就受到了北大師生的廣泛關注。畢竟,她是當時班上最小的同學,而且實力有目共睹。縱然學校裏高手如雲,但是田曉菲的成績依舊很扎眼。
在這樣的情況下,田曉菲甚至得到了當時著名詩人海子的點撥。海子對她説:如果你能堅持,你將是位偉大的詩人。得到偶像的肯定,田曉菲感到既興奮又驕傲。
所以,後來得知海子去世的消息,田曉菲就格外傷心。她不能理解,為何這個鼓勵別人堅持的優秀詩人,卻首先放棄了自己。那段時間,田曉菲放棄了寫作,而是陷入了對人生的思考。
或許,天才的心思總是敏感且容易相通的。但是,人生總是要繼續的,更何況田曉菲還是個十幾歲的孩子。伴隨着忙碌的學習,田曉菲就快要從北大畢業了。
那個時候的北大畢業生,可是很有發展前景的。但是對於田曉菲來説,自家不愁吃喝、生活條件尚且不錯。所以,繼續學習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
田曉菲在美國
1991年,田曉菲獲得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的英國文學碩士學位;1998年6月,她又獲得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可以説,田曉菲的優秀一如既往。就在田曉菲讀博期間,她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比自己大25歲的美國漢學家宇文所安。
田曉菲讀博的時候,宇文所安就是她的導師。這位出生在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市的美國人,是個地道的唐詩研究者。為了研究中國文學,他甚至學習了一口流利的漢語。
在給田曉菲上課時,他就被這個來自東方國度的小精靈給俘虜了。在宇文所安眼裏,田曉菲不僅極具東方女性的神奇魅力,更是具備一詩歌研究者的文化素質。
面對這樣一位優秀的女性,宇文所安心動了。然而,那時的田曉菲卻並不是非宇文所安不可的。畢竟,宇文所安大自己太多了。更何況,當時的田曉菲還有其他的追求者。
但是,誰又能夠想到宇文所安的追求會那麼持之以恆呢?讀博期間,宇文所安一直對田曉菲照顧有加,不僅在學業上多加點撥,就算是在生活上,宇文所安也會盡力的去照顧田曉菲。
面對宇文所安這樣持久的追求和照顧,田曉菲還是心動了。1999年元旦,田曉菲出嫁了,嫁給了自己的大學導師宇文所安,這一年宇文所安53歲。
面對這樣的結合,其實不少人都是感到很詫異的。首先,田曉菲並非那種柔弱沒能力的小女生;其次,這二人之間的年齡差距實在是太大了;更別説宇文所安還是田曉菲的大學導師。
一時間,關於田曉菲“忘恩負義”、“為了綠卡不惜嫁給老頭”的流言蜚語甚囂塵上。面對這樣的質疑,田曉菲並沒有過多的解釋過什麼。畢竟,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自己的選擇和生活方式。
對於“忘恩負義”這樣的説法,可能有些誇張卻也不是不能理解。不可否認,田曉菲能有後來的際遇,跟北大的發掘有非常大的關係。但是從北大畢業的學生不知幾何,奔赴美國沒有回來的就更多了。可能,站在這樣的大隊伍裏,田曉菲覺着自己也不是最顯眼的。
再者就是“嫁給老頭貪圖綠卡”的問題。其實,這個説法並不太對的。首先,田曉菲當時不乏追求者,如果真的是為了綠卡的話,也沒必要非得嫁給一個自己不喜歡的老頭子;其次,以田曉菲的實力和名氣,就算是不結婚,弄一張綠卡也不是沒有可能。
所以,田曉菲又何必犧牲自己的婚姻呢?所以説,田曉菲會嫁給宇文所安那就只有一個原因:她愛上了這位優雅而有魅力的大學導師。這麼多年過去了,田曉菲和宇文所安的感情依舊很好,夫妻倆過着強強聯手的生活。
結語
從知識層面來説,田曉菲是個天才,無人能質疑。但是要從工作角度來説的話,她的選擇可能就不怎麼令人認同了。畢竟,在北大發家的她,最後轉身去了別的國家。
雖説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但是她這種方式多少讓人有些不理解。不過,人各有志,不能強求,每個人也都有選擇自己想要生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