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秀才”放現代等於什麼身份?一年招收多少人?本科生能考上嗎?

由 鍾離綺琴 發佈於 經典

什麼是秀才?

有部分朋友可能會認為,秀才就是古代讀書的,窮得沒飯吃那種,這麼説其實也對,畢竟不同時代對秀才的定義不一樣,有的時代就是對於讀書人的一種稱謂。

但是在科舉考試中,秀才也不是那麼容易考的,更別説後面還有舉人、貢士、進士,而進士的第一名就是狀元郎,看起來這跟小升初、初升高、高中考大學一樣,但其實難度完全不再一個等級上。

以明清時代為例,想要成為秀才,必須通過考試,不然就只能稱之為童生,這就好比你必須完成高中結業考試,不然參加高考的機會都沒有。

但是,童生也不是沒考上秀才的統稱,必須經過縣試、府試兩場考核,才能稱之為童生,這類比一下,參加秀才考試的都是各個市級單位的優秀種子,而能夠成為秀才的,則是一個省區的優秀人才。

回想一下,如果參加一場覆蓋全省的考試,能不能名列前茅?

另外可以再看看,根據清明時期的統計,差不多260年裏面,平均每年只有2000個秀才,如果平均到每一個省,這個人數也就更少了,對比一下現在的考試製度,清華北大一年錄取的人數就差不多7000人。

從數量上來説,古代的秀才比現在的清華北大生還少,所以他的考取難度可想而知。

可以看看清明都考些什麼,四書五經是必須背得滾瓜爛熟的,這裏面幾十萬古文,如果翻譯成現在的白話文,那至少一兩百萬字,這個記憶量是現在難以現象的,而且他們不僅要背,還得能熟練的應用,並寫成八股文。

古代的考試一般分為三場,就像我們高考時的命題作文一樣。

大家應該都能理解,在所有的考試中,選擇題是最簡單的,有時候你不一定需要知道答案,憑藉排除法就能猜出來,但古代的考試可沒有這種小聰明,而且他們考核一旦作弊被抓,那下場也不是通報批評那麼簡單。

即便考過了秀才,也會面臨嚴格的審查,必須身份清白的人才能繼續考試,有的年代還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唐朝就不準商人之後進行科舉考試,比較知名的就是李白,他雖然飽腹詩才,但是因為身份問題不具備考試資格。

我想對於李白來説,最遺憾的就是不能公平地跟人來一場考試。

經過前面這麼一説,是不是感覺秀才更像是現在的考公務員,童生才相當於現在的本科生,秀才則相當於通過了公務員筆試,之後還有政審。

但有所區別的是,秀才並不能直接當官,他還得先通過考試,成為舉人。

至於成為舉人有多難,我想大家應該聽過“范進中舉”的故事,范進為了考上舉人,一輩子窮困潦倒,直到老了才不幸的考上舉人,結果因為興奮過度,直接瘋掉了。

所以關於秀才這個稱呼,你可以把他當作是一種調侃,但別輕易拿本科生來比較,畢竟現在每年錄取的本科生都超過300萬,累計下來差不多隨處可見了,跟明清時期的秀才並不是一個概念。

小編記得小時候有這麼回事。

應該是初中的時候,老師跟我們説,你們現在的學歷,如果放在古代,就相當於秀才,可以去當老師去教書了,再看看你們實際的水平,兩者之間差距也太大了。

當時知道這是句玩笑話,老師本意是想催促我們認真讀書,現在想想,這個玩笑説實話開得有點大,畢竟我老師的學歷放在古代也未必能考上秀才。

當然,本科生也不要妄自菲薄,畢竟中國實行的是九年義務教育,有一部分人不會上高中,即便讀了高中,也有一部分為不會參加高考,就算參加了高考,很多省份的本科錄取率也沒有超過50%。

生而為人,什麼時候努力都不遲,只是越晚越吃力而已,只有放棄了才算是真的失敗了。

(本文聲明:以上圖片均來源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以上文字均為作者原創,抄襲將追究責任,望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