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喜歡看連環畫,很多連環畫裏都會涉及到秦始皇,但無一例外都是暴君形象,長大以後逐漸接觸到一些描寫秦始皇的史書、詩詞文章、民間文學,秦始皇在裏面也是負面評價如潮,絕大多數情況也是暴君的代名詞。
在史書中,秦始皇的負面評價從司馬遷的《史記》開始,二十四史中有關秦始皇的負面評價基本上都是延續自《史記》。
在《史記》中,司馬遷對秦始皇的負面評價可謂全面,從事業、外貌、人品,甚至連秦始皇的出生及親生父母也沒有放過。如《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王懷念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
在《史記·呂不韋列傳》中,司馬遷還寫了一個聳人聽聞的故事,創造一個成語,曰“奇貨可居”,説秦始皇是呂不韋的私生子。二十四史中的《漢書》、《資治通鑑》基本上都延續了這個説法,從此,秦始皇是私生子的説法基本坐實。
在《史記》之後的大多數史書中(無論正史還是野史),在史學家們的口誅筆伐下,秦始皇就是一個暴君,一個刻薄寡恩的虎狼小人,一個見不得光的私生子。論史書對歷代帝王的負面評價之最,少有帝王能夠超過秦始皇。
在詩詞文章中,秦始皇的形象大多也是負面的。在文章方面,從西漢賈山的《至言》、賈誼的《過秦論》、陸賈的《新語》,到恆寬的《鹽鐵論》,再到董仲舒對秦始皇的全面負評,在這些漢代儒學大師的筆下,秦始皇是一個不仁不義、崇尚武力和刑罰的暴君,如《鹽鐵論》:
(秦始皇)棄仁義而尚刑罰。
自漢代以後,儒學大興,後代的儒生在寫文章時基本也延續了前代儒家對秦始皇的全盤否定,如唐朝代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所述: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在詠史懷古類的詩詞中,秦始皇的形象也同樣如此,大多與其暴虐、奢侈、奴役百姓分不開,如唐代胡曾的《長城》:
祖舜宗堯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蒼生?
不知禍起蕭牆內,虛築防胡萬里城。
在民間文學中,批判秦始皇民間傳説有很多,其中最膾炙人口的應該是與《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同列為四大民間傳説的孟姜女哭長城。
在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中,秦始皇被塑造成了一個為一己之私大興徭役,不顧百姓死活的暴君,孟姜女哭倒長城,就是對秦始皇暴政的一種控訴與反抗。
由此可見,在古代史書、詩詞文章及民間傳説中,人們對秦始皇的評價幾乎是壓倒性的負面評價,秦始皇的暴君形象深入人心。
延續這種傳統,郭沫若先生在他的先秦思想史研究著作《十批判書》中的《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批判》一文中對秦始皇進行了尖鋭的批評和否定。毛主席看了以後寫了一首詩送給郭沫若先生,對郭沫若先生的研究結論提出了不同意見。
這首詩的名字叫《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詩曰: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龍魂死業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在這首詩中,毛主席主張客觀評價秦始皇,他在詩中説:
勸您少罵秦始皇,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事情也要與您商榷。秦始皇已經死了,但是他的功績還在影響後代,孔子名氣大,但是實際上對他所在的春秋時期卻沒有什麼價值。從秦始皇以後,中國古代後世奉行的都是秦始皇的郡縣制和法治制度(外儒內法),您寫的《十批判書》不是好文章。您需要熟讀唐代柳宗元的《封建論》,但是思想卻不要從柳宗元那裏倒退到周文王時代。
從毛主席這首詩的大意中,我們可以看出,毛主席對前代及當時幾乎是壓倒性的對秦始皇的負面評價有不同的看法。主席反對全面否定秦始皇,認為秦始皇一統六國,建立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建立法制體系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影響是正面的,甚至是有功績的。
主席還説,後世對秦始皇詬病最多的焚書坑儒也要打個商量,評價也要商榷。意思是,主席對焚書坑儒有自己的見解,並不像前人那樣對其只是一味地否定。
從客觀上來説,毛主席這樣評説是非常有道理的,也是實事求是。
在中國歷史上,史書中對秦始皇的負面評價最早從《史記》開始,後代史書對秦始皇的負面評價基本上都是因為《史記》的導向。
根據前人的研究結果,我們可以得知,《史記》中的很多史料是來自於司馬遷對民間的走訪,其實就是源於民間傳説,真實性應該大打折扣,尤其是司馬遷在《呂不韋列傳》中關於秦始皇身世的故事描述,真實性大大地存疑。
而且,無論是從漢與秦的對立,還是從司馬遷儒生與秦始皇崇法反儒的對立上來看,司馬遷全面否定性地評價秦始皇都是有原因的,這既是司馬遷的身份使然,也是寫官史的政治需要。
中國後代史書、詩詞文章中壓倒性地對秦始皇的負面評價,一方面是因為《史記》的導向,另一方面,這些作者們基本上都是儒生,後代奉行的是儒學,無論是因為身份的需要,還是政治的需要,負面批判秦始皇儼然已經成了“正確”的方向。當然,其中也不乏是要從秦代二世而亡中吸取歷史教訓。
至於焚書坑儒,真實性還有待考證。如果從本質上來講,秦始皇此時的統一思想與後世統治者推崇的“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並沒有大的區別,都是為了統一社會思想,建立主流的社會文化,對社會的穩定發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而民間文學中對秦始皇的負面評價基本上都是對史書、古代詩詞文章的延續和以訛傳訛。以孟姜女哭長城為例,這個故事就是明顯的對秦始皇的抹黑。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原型來自於春秋時期齊莊公的大將杞梁戰敗,其妻哭棺的故事,這個故事在《左傳》、《禮記》裏都有記載。這個故事發展到西漢時期,開始出現杞梁妻哭倒城牆的環節(《説苑·立節篇》、《列女傳》)。到了唐代,出於抹黑秦始皇的需要,一些文人開始把杞梁妻更換成孟姜女,把齊莊公換成了秦始皇。所以,孟姜女哭長城這類民間傳説中的秦始皇負面形象純粹屬於虛構。
綜上所述,中國歷史上很多關於對秦始皇的負面評價都是不夠客觀和公允的,對於這一點,不止是毛主席,很多歷史人物也看到了這一點。如李白曾詩曰: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啓,大略駕羣才。
唐太宗評價秦始皇説:
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
明代思想家李贄在《藏書》中更是對秦始皇發出了“千古一帝”的詠歎,主張客觀評價秦始皇的功績: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個世界。是聖是魔,未可輕議。祖龍是千古英雄掙得一個天下。
從客觀上來説,秦始皇在位期間統一社會思想和社會制度,建立郡縣制和法制制度,對中國社會的良性發展是有大功績的,再加上他一掃六合、統一中國的偉大功業,李贄因此將之讚譽為“千古一帝”也不為過。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秦始皇在完成這些創舉時對當時的老百姓在客觀上造成傷害,更不能否認秦代二世而亡的客觀事實。
綜上所述,基於客觀評價秦始皇的歷史功績,毛主席在這首七律中這樣奉勸郭沫若先生“勸君少罵秦始皇”也就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