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唯學術論文是對博士培養的更高要求

  【光明時評】

  博士培養與發表論文的關係再度引發關注。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院發佈新版博士學位授予規定,發表學術論文已不再被列為申請博士學位的硬性指標。今年9月,貴州大學提出在研究生培養中,以“創新性成果”替代原本對於發表學術論文的硬性要求。

  其實,高校取消博士在學期間必須發表學術論文的“硬性畢業指標”,近年來已成風氣。比如清華大學在2019年就已經修訂博士生培養規則,提出“由各學科制定學術創新成果要求,不再設立學校層面的統一要求,尊重學科特點和差異”“不再以學術論文作為唯一依據,激勵博士生開展原創性、前沿性、跨學科研究”。此後,許多高校相繼通過了博士生科研發表論文的新規,總體方向都是廢除硬性的論文數量要求,強調多元、創新等價值理念。無疑,這些舉措,都是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的具體體現。

  也有人擔心,取消論文發表硬性要求,會不會對博士培養的質量產生影響,因為目前畢竟學術型博士還是較多,博士培養投入較大,培養時間較長,其整體質量關係到國家的科研、學術和思想水平,如果在博士培養的質量評價環節出點問題,影響將是巨大的。這種擔心也可以説不無道理。但是克服“五唯”,並不是要取消分數、升學、文憑、論文和帽子,而是要科學、合理、綜合、正向、有效地發揮評價內容和方法的作用,用更好的評價體系提升博士教育質量。

  其中,就取消博士生學術論文發表的硬槓槓來説,高校不唯論文,博士培養不唯論文,不是説不要論文了,而是説要突出質量,突出對於博士培養的學術相關性,破除唯論文數量論,破除為數量而淺嘗輒止的功利主義,回到博士培養是精深學術研究,培養博雅人才、“國之大者”之情懷的正道上來。

  博士培養不唯論文,更不是説不寫論文了,而是要聚焦到學位論文上來,要把主要的寫作和思考,圍繞和服務於把學位論文寫好。博士生要立志於“打一口深井”,這“一口深井”,首先就應該是有創新、有創見、有深度的學位論文。只有挖掘出這樣的“一口深井”,挖掘者才能真正提升並承載、呈現自己的原創思考能力、獨立科研能力、知識匯通能力和學術規範習慣,這也是為什麼世界各地都普遍用博士學位論文來評價博士真正學力的原因。事實上,這樣“一口深井”,往往是後續研究生涯的源頭活水,類似的案例世界教育史上不勝枚舉。

  所以説,博士培養不唯論文,是對博士培養的返璞歸真,是對教育評價的撥亂反正,對於博士生本人和博士培養來説,不是要求降低了,而是提高了。這樣也可以把博士培養的評價權,真正交還教育者和同行專家,而不僅僅是期刊編輯。高校也可以由此加強立德樹人任務,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把博士培養和評價改革融合起來,提升國家的創新、學術和思想水平。

  (作者:肖羅,系教育研究者)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74 字。

轉載請註明: 不唯學術論文是對博士培養的更高要求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