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為什麼明末小冰河時期只有明朝滅亡了呢?

由 淡圖強 發佈於 經典

所謂的“小冰河期”是指在某一段時間內,一個地區頻繁出現極端天氣的自然現象,包括極度寒冷、水災、旱災、瘟疫等等。

而伴隨大災之後而來的,則是人口鋭減,土地生產遭受嚴重打擊導致的大饑荒,這種現象對於以農立國的中原王朝來説自然是致命打擊,可是對於有條件打劫的後金和李自成軍來説,反倒是一個絕佳崛起的機會。


據史料記載,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小冰河期”是在殷末到周初這一段時間,第二次是在東漢末年,第三次則在唐末五代時期,第四次就是明朝末年了。可以看出,基本上每次小冰河時期的發生都會導致國家出現極大規模的動盪,並且民不聊生,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就揭竿而起,最終滅亡了舊王朝。

可是就拿明朝末年的局勢來説,官員貪污、國家腐敗,內政不修外事不舉的情況下,再加上小冰河期的來臨,才造成明朝覆滅,而對於古代以農耕文化來説的王朝,土地就是一切的根本,在環境惡劣的時候卻根本無法像遊牧民族一樣靠搶掠來生存,而且中原王朝的人口體量也非遊牧民族可比的,光靠搶掠是無法負擔的。

至於説李自成的軍隊其實在早期也多是靠着搶劫國家庫存,以及各地明朝宗室、勳貴、太監的家產來解決財政不足的困境,以保證大順軍“三年免徵”的賦税優惠的,可是到了攻陷北京城後,此時的國庫已經見底了,於是又開始了追繳各地餉銀的辦法,用老辦法來應付“小冰河期”。結果各地官紳、百姓又被逼反,最終導致了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後果。


事實上在明朝時期也不止一次發生過類似於“小冰河期”這樣的極端天氣,在成化帝朱見深末年,國家就連續數年發生了地震、水災,到了弘治帝朱佑樘繼位後,旱災、水災、瘟疫接連不斷,土地人口鋭減,加上瓦剌侵邊,吏治腐化,官員貪腐成風,時局動盪,如果不是朱佑樘力挽狂瀾的話,或許大明在這時候就滅亡了。

不同於崇禎皇帝徵税於民的錯誤方法,朱佑樘採取的是解決國家上層建築的問題,先把前代留下的那些不用交税又收入頗豐的廟宇寺院強行關掉,庫存全部收入國庫,把那些不用做工的和尚、尼姑全部安排去種田、幹活,然後自己也講究節儉,把宮裏的花費降到最低消費,專門負責宮廷膳食的光祿寺裏的肉食、香料、人員全部縮減,保持日常使用即可,絕不浪費。

在朱佑樘的節儉下,弘治前期的宮廷人員編制縮減了一半多,各項開支比前朝縮減了近六成,之後又縮減官員的閒職,除了俸祿減少之外,還有各項福利和採辦,就連宮廷宴會、外交宴會、對外國使節的賞賜等等都進行了縮減,如此一來,弘治初年的國家支出比成化朝少了八成之多。

這下子國家摳出錢來,自然就有辦法解決各地災荒,也安撫了百姓,所以弘治初年即使面臨這樣的大災,但始終沒發生明末李自成那樣的大起義,大明也因此轉危為安了。


可是同樣的情況出現在崇禎身上,他卻沒有這樣的魄力,崇禎因為是由東林黨人扶上來的,所以他不敢得罪官員們,在內憂外患之下,崇禎不敢對官員開刀,自己也不求節儉,反倒是把問題交給百姓解決,遼餉、軍餉等不斷加重給百姓,才引發了百姓的反撲,也滅亡了大明。

最後李自成入京後,在官員身上剝削出了數千萬兩銀子,而南朝剛成立初年,弘光皇帝就一次性給了四鎮近一年的餉銀,可見明朝政府的不作為,才是滅亡大明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