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是誰
子貢,複姓端木,名賜,春秋末期衞國人,孔子門生。他始終跟隨孔子學習,直到孔子去世。雖然他只是孔子的弟子,但他也有屬於自己的成就,甚至超過孔子。
子貢像
子貢為人善辯,有才幹,辦事通達。在老師孔子眼中他的優點,則是通達事理。但孔子覺得子貢不太安貧樂道,他有追求財富的慾望,並且他更有追求財富的才能。所以孔子把他比作“瑚璉”,以用來提醒子貢:修為尚未成功,學習仍須努力。
正是因為子貢言語上的才能和追求財富的慾望,他不僅成為一個出色的外交家,也成了一個成功的商人。子貢這種世俗的成功,在當時人們的眼中比內涵深沉的孔子要強。原因也正在於他政治上外交的成功與成功商人讓他備受讚揚,這也是子貢的主要成就。但事實也確實如此,在這些方面,子貢的才能絕對超過自己的老師。
對於自己的老師,他算得上是忠孝。他不是老師最喜歡的弟子,甚至常被孔子罵,但是從來沒有不敬。
子貢是孔子晚年的依靠,給予老師各方面的照顧。可以説,對於當時喪子喪妻的孔子來説,子貢成為老師的唯一安慰,作為老師最親的人陪伴與照顧老師。孔子去世後,他為老師守喪六年,之後回到衞國,為自己的國家效力。而在此之前因為老師是魯國人,他便跟隨着老師,做了魯國的專職外交家,為魯國免去了不少戰爭。
子貢名言
子貢可以説是孔子學生裏面一個比較有特點的,他非常聰明,能言善辯,家世顯赫,經商特別厲害,特別富有。而且他特別喜歡和孔子交流,問他問題,也特別尊重老師,他的話也能夠讓孔子的思路打開,所以和子貢聊天,孔子還是很快樂的。孔子對子貢也有比較高的期待。子貢説過很多經典的話,成為後來的名言警句,一起來看一下。
子貢劇照
子貢説:“我不想別人把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強加在我身上,同樣的我也不願意把我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加在別人的身上!”孔子這樣回答他:“這不是你能夠做到的事情啊。”
其實,子貢説的話是大家都希望的,是一種理想的狀態。子貢説:“老師講的《詩》、《書》、《禮》、《樂》等,都是我們大家可以經常可以接觸可以聽到的。但是老師説的人性和天道,我們就不太能夠聽到了。在孔子的認知裏,他認為人本性不可探測,天道之高,更是不能夠碰觸到的。孔子對於人性,認為人性本來是相近的,但是後來由於生長的環境還有生活習慣等導致相差很遠了。天道孔子有的時候也會稱作天命。子貢説:“貧窮卻不奉承,趨炎附勢,富有但是不驕傲自持,這樣的人怎麼樣呢?”孔子説:“這樣可以了,但是還是不如貧窮任然樂善好施,即使有錢還是謙恭好啊。”子貢和孔子討論過很多問題,在論語裏面,子貢的名言比較多,後人對他的評價也很高。
子貢傳
《子貢傳》是一篇很長的文章,它主要是以對話的形式來對子貢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學問等方面進行了描寫、剖析。在《子貢傳》這篇文章中,首先是介紹了子貢,子貢姓端木,名是單字一個賜。文中説他嘴巴厲害,在辯論方面能力很強,並且用一個例子來進行了具體的説明。
子貢圖
子貢傳主要説的是,一個叫田常的人想要背叛齊國國君,但是,卻害怕姓國、鮑、宴的三個人,所以,想要轉移目標去進攻魯國。然而,由於魯國對於孔子來説是特殊的存在,所以,就想派自己的弟子去説服田常放棄攻打魯國,於是,子貢就自告奮勇的去了。在這次勸説過程中,子貢的辯論能力就徹底的體現出來。
子貢來到田常身邊,對田常説:“攻打魯國是不利的。因為魯國各方面都比較弱,勝之不武。但是,如果他進攻吳國,不僅可以削弱吳國國君的力量,還可以增強自己的實力。可是,由於田常已經無法撤兵,所以,他就派子貢去説服吳王。子貢對吳王説,他應幫助魯國攻打齊國,這樣既可以與魯國交好,又可以增加自己的威信,使越國害怕它。同時,也能夠降低齊國的實力,最後吳王就可以實現吳國的宏圖大志。就這樣,子貢勸服了吳王。然後,子貢又去説服越王。他勸越王去取悦吳王,並哄騙吳王去攻打齊國,又勸説越和晉聯合打敗當時處於不利地位的吳國。
最後,所有的國君都聽信了子貢的話,這使當時的政局發生了巨大變化。
孔子學生子貢
孔子出生於春秋時期的魯國,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孔子一生收了很多的弟子,子貢就是孔子眾多弟子中的一個。
子貢圖
子貢出生於今天的河南省鶴壁市浚縣。後人都稱他為黎公或者黎侯。子貢學問好,辦事能力強,曾經在魯國當過官,子貢除了當過官還是個商人。在子貢身上也有很多的故事。
那時魯國制定了一道國法,説的是假如魯國的人在其他國家看見自己國家的人被人買賣,如果他們願意出錢把人贖出來,那麼回到自己的國家以後,國家的君王就會給他們獎勵。子貢他是一個商人,他從其他國家買來了很多的魯國人,但是卻沒有接受國家對他的獎勵。子貢認為他自己很有錢壓根不需要國家的獎勵,子貢自願為自己國家減輕一些負擔。但是孔子卻罵了子貢。説子貢這種做法是不對的,這種做法禍害了很多的魯國人。
孔子説:“世界上很多的事都逃不開義、利二字,魯國的國法,是希望大家心中要有義,只要大家看見自己的同胞被人買賣都能伸出雙手拉一把落難的同胞,那他就可以完成一件好事,事後君王就會給他獎勵,讓做了好事的人不用受到不必要的損失,這樣做好事的人就會更多了。”子貢聽完這才發現自己錯了,但是已經來不及了。自從子貢贖回了很多魯國人不要獎勵後,很多人去到其他國家看見自己的同胞被買賣都裝作視而不見。他們認為自己沒有子貢那麼有錢,而且如果他們贖回同胞向國家要獎勵就會被人唾罵和嘲笑,所以導致很多魯國人回不到自己的國家。
子貢論孔子
子貢,複姓端木,名賜,生於公元前520年,是春秋末年衞國人,是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七十二個著名學生中得意門生之一,也是儒商文化的創始人。
子貢論孔子
在孔子的這麼多的學生中,大家談論起孔子都是眾説紛紜,而子貢在談論孔子時,更是語出驚人,為後人所傳頌。當別人問他是否認識孔子時,他回答認識。當人問他認為孔子有多高深的學問與道德時,他卻説不知道。當大家都不解他的回答時,他拿老師的道德與學問的深度來比作天空的高度,就算所有人都知道天有多高,但也沒有人知道具體的高度是多少。
子貢論孔子的這段話讓人不得不豎起大拇指,他的回答不僅高深,而且明瞭的表示了老師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他認為的老師的德行和學問也是非常高深的。他用天比作老師,用天之高比作老師的德之高,用所有人都不能衡量的高度來比作老師德行高度的不可測量和比及。由於對老師的敬重和學習,子貢到晚年時也開始像老師一樣教學,也是桃李天下,世人敬仰。
通過子貢對孔子學識和德行的論述,使後人充分了解了孔子學問和德行的高深,也充分表現出了子貢的思維靈活和能言善辯的技巧,又表現出了他尊敬師長,注重德行的一面,讓後人對子貢和孔子都有了更深的認識和了解。也讓我們悟出和學到了很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