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公園的隱秘院落:觀德殿
▌楊 徵
景山公園觀德殿 楊徵攝
最近修復開放的景山觀德殿成為人們到景山公園一個新的打卡地。
從景山公園東門入園後右轉,穿過一片牡丹園,便能看到一座琉璃門樣式的宮門,進入宮門後便是五開間的觀德門,進入院落,正北便為觀德殿,兩側則是單檐硬山頂三開間的東西配殿,三座殿宇均覆蓋着黃琉璃瓦,目前均被闢為展室。
這座院落少有人知,在乾隆時期,觀德殿是孝賢皇后去世後停靈之處。
除此之外,景山公園裏還有神秘的興慶閣、集祥閣等建築,向人們訴説着鮮為人知的故事。
觀德殿
乾隆追思孝賢皇后
觀德殿的得名源自於《禮記·射義》:“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內志正,外體直,然後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後可以言中,此可以觀德行矣。”這幾句話實際上描述的是優秀的射箭手具備的基本素養:從內心來講心無旁騖沉着冷靜,從外表則是身體挺直,唯有此才可以握穩弓箭,並瞄準靶心。因此古代的先賢們認為從射箭動作上便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內在德行。
射箭在古代是“六藝”之一,與之相關的“射禮”即有四種之多,包括大射、賓射、燕射和鄉射。因此觀德殿在建設之初,也是以這個基本功用為出發點的。自明代萬曆年間建成以後,這裏一直就是皇帝和臣子們舉行射箭儀式的場所,這種功能一直延續到清代中期。
到了乾隆時期,觀德殿的功能發生了改變,其主要原因是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孝賢皇后薨逝。給已故皇后修建一處停靈場所,成為乾隆皇帝的當務之急。當時,景山北側原有明代遺存下來的壽皇殿,這裏曾經作為清代順治和康熙兩位帝王的停靈場所,但自從雍正帝將壽皇殿改為供奉康熙皇帝“神御”(畫像)的場所後,壽皇殿便發生了功用上的轉變。雍正帝去世,乾隆沒有在觀德殿給雍正帝停靈,而是奉移到雍和宮(雍正即位前的王府)永佑殿。
於是,在皇后去世後,乾隆皇帝將目光轉移到了壽皇殿東側的觀德殿,以及觀德殿東側比較空曠的區域。明代的觀德殿被“挪蓋”,並加以改造。從位置上看,新的觀德殿被移到了景山東門一進門的北側,即明代永壽門和集芳亭一帶,新建築較原有的院落偏東南,這可能是為了方便運送皇后棺槨而進行的調整,從神武門出來向東,進入景山東街,從山左里門進來後右轉,便到了停靈的觀德殿,可以説不用多繞路。與觀德殿同時“挪蓋”的,還有位於原山左里門內的關帝廟,為了拓展觀德殿南側的禮儀空間,關帝廟向北移動到了新建的觀德殿院落東側,並由原來的坐東朝西改為坐北朝南。
除此之外,觀德殿的建築形制也發生了改變,明代的觀德殿從《康熙皇城衙署圖》中看是“工字殿”建築,但如今的觀德殿,則是兩進院落的建築組羣,成為一處為已故帝后停靈和舉行祭奠儀式的功能性建築羣。
觀德殿建成後第一位在這裏停靈的便是孝賢皇后。此後清代歷代帝王除道光皇帝停靈於圓明園正大光明殿外,均曾於觀德殿停靈。在觀德殿的周邊,清代還營建了其它一些緬懷性質的建築,西側的永思殿便是其中一處。永思殿的位置和改建前的觀德殿相當,應是與觀德殿同一時期的建築羣體。永思殿當年的規模比較可觀,三開間歇山頂的大門,進去之後左右兩側各有三間值房,迎面一道琉璃宮門,門內便是五開間的永思殿和其東西配殿。據《燕都叢考》記載:“永思殿,為列代苫廬地。凡臨瞻謁日,必於永思殿傳膳,辦事,蓋孝思不匱意也”。苫(shān)廬,指在親喪中所居之室。從中可以看出,永思殿是新即位的皇帝在居喪期間的臨時辦公場所,故建築規制等級較高,為五開間的楠木大殿。只可惜該殿宇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即已拆毀無存,附屬建築唯餘永思門和第一進院落的值房。
興慶閣 集祥閣
元代皇帝或在此親耕
如果回到元代的大都城,如今的景山公園一帶,恐怕要被分為兩個部分。如今壽皇殿前三座牌樓的位置,是當年元大都皇宮的北門厚載門,再向南的景山山體一帶則是元朝皇宮的寢宮部分。明代為了鎮壓元朝的“王氣”,特意用拆毀元宮的廢料以及開挖紫禁城護城河、西苑南海的土石方,在元代寢宮遺址上堆砌起一座小山。
壽皇殿及其東西兩側,是元代“御苑”所在地。據《析津志》記載,當年這座皇家御園內,種植了各種奇花異草,更為重要的是,這裏還有元代皇帝的“一畝三分地”和御用糧倉。明代,皇帝親耕禮的舉辦地點移到了城南的先農壇,元代皇帝的耕地早已無跡可尋,不過有兩條線索還能讓人們隱約感受到當年這裏的田園風光。
首先是景山西側有一條已被填平的一條河流。這條河流發源自北海東北角,沿着先蠶壇東牆外、北海北夾道一線一路向南,到景山後街,轉而向東流至景山公園西北角,轉而向南,最後沿着景山西牆一路注入紫禁城護城河。這條河渠在元代是為了灌溉御苑內的作物和植被而開挖的,算是大都城內的一條灌渠。
其次在景山壽皇殿東西兩側,有兩座至今還沒有對外開放的樓閣,這兩座樓閣西側的叫做興慶閣,東側的叫做集祥閣。兩座樓閣建築形制完全一致,上層為單檐四角攢尖頂,黃色琉璃瓦綠剪邊覆頂。這一層為純木質結構,樓閣的四周騎在下一層牆壁的牆頭,做了一圈圍廊。而一層的牆壁厚度達3.3米,這在古代建築中十分罕見。由於這兩座樓閣儲存糧食,厚牆正是為了防止糧食積壓形成外張力拱破牆體。
這一帶的出土文物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兩座樓閣的功用。2006年初,在景山公園東花房的施工過程中,挖出了兩個元代的官砝,其中一個上面刻有“三百斤”字樣,另一個則刻有“五十斤”字樣。官砝主要功能是稱重大宗糧油米麪等物品,説明這裏曾經的確有糧倉,根據建築結構,這兩座糧倉應該就是如今的興慶閣與集祥閣。
舊壽皇殿
見證皇儲之爭的明爭暗鬥
如今的壽皇殿,是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的。明代壽皇殿在初建時為“遊幸之地”,到了清代順治年間,轉變為“神宮”的功能。
順治帝去世後曾在壽皇殿停靈,並最終在這裏舉行了火化的儀式。此後康熙年間,壽皇殿和觀德殿作為皇帝“視射較士”的場所,即觀摩射箭和考核讀書人的地方。因為康熙帝在壽皇殿舉辦過很多活動,在康熙去世後,雍正帝將這裏作為康熙帝的停靈場所,舉辦喪禮。正是在這場喪禮中,剛剛即位的雍正帝與他的弟弟十四阿哥胤禵(tí)發生了一次正面衝突。
史料記載,十四阿哥對於自己沒有能作為皇位繼承人,最開始的態度還是耿耿於懷。歷史上的胤禵是個心直口快的人,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康熙帝斥責八阿哥胤禩妄畜大志,企圖謀害太子胤礽時,時年二十歲的胤禵挺身而出為八阿哥辯白,這件事情激怒了康熙帝,康熙帝險些在乾清門當着眾皇子的面誅殺胤禵。多虧皇五子胤祺及時抱住康熙進行勸阻,胤禵才撿回來一條命,然而這並沒有改變胤禵的性格。
康熙帝晚年任命胤禵為大將軍王,管理西北軍務。胤禵在接到康熙帝駕崩的消息後,火速趕回京城奔喪,得到的消息卻是自己的親哥哥已經即位稱帝,此時的胤禵在各方面都表現出了種種不滿,而且這種表現,是衝着自己的哥哥。
胤禵的行為,被雍正皇帝一一記錄在硃批奏摺中。通過這些資料可以知道當時發生了哪些事。
首先,從西寧回到北京後,胤禵不先向自己的母親和哥哥請安,竟然自己直接向文禮部詢問自己該如何行禮。
其次,在康熙帝的喪禮上,胤禵見到雍正帝沒有體現出應有的手足情,甚至向皇帝無理取鬧。在喪禮上,胤禵故意和雍正帝隔着非常遠的距離向康熙帝的梓宮行禮。此時尷尬的雍正帝很想給自己和弟弟一個台階下,主動往胤禵身旁走過去,希望胤禵也能湊到自己身邊來並對自己行跪拜禮,然而胤禵對皇帝的用心無動於衷。此時,侍衞拉錫看出了皇帝的用意,便拽了一下胤禵,勸他上前行禮。沒想到,胤禵來了個“總爆發”,跑到皇帝跟前當着眾位大臣向皇帝大喊道:“我本來恭恭敬敬盡到自己的禮數,拉錫卻對我拉拉扯扯,我是皇帝的親弟弟,拉錫則是個下賤的人,我如果有做得不對的地方,請求皇帝您親自處分我,但如果我今天沒有任何過錯,請求皇帝您將拉錫就地正法,以正國體!”胤禩如此衝動無禮,令雍正大為震驚。
再次,在康熙帝的梓宮移往東陵安葬的途中,基於之前發生的若干起衝撞事件,雍正帝下旨對胤禵訓誡。在雍正帝頒聖旨的時候,八阿哥胤禩從帳篷裏走出來勸胤禵跪下接旨,沒想到胤禵竟然遵從胤禩的指示跪拜。這一點讓雍正帝不能容忍,想到喪禮上自己被胤禵頂撞得顏面盡無,而胤禵對於八阿哥則是言聽計從,八阿哥又是雍正帝的死對頭,憤怒至極的雍正皇帝採取了行動,在康熙皇帝梓宮奉安景陵後,胤禵便被扣留在清東陵。雍正三年(1725年),胤禵被押回京城,並被禁錮在壽皇殿,直到乾隆帝即位才最終獲釋。
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皇帝覺得壽皇殿已建成一百多年,部分建築太過沉舊,最重要的是,壽皇殿在景山之後偏東。於是乾隆皇帝藉機重建,並將其遷至景山的中心位置,使之正好位於京城的中軸線之上。新的壽皇殿,在乾隆時期成為供奉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神御”之所。此後,有清一代,這裏成為皇家祭祀祖先活動的場所。
【來源:北京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