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躁?好戰?霸權?印度不是文明古國麼,為什麼會這樣?
印度可能是世界上最難認識的國家,是一個經常被“誤解”的國家,從內政到外交都如此。
在外交領域,印度經常擁有非常好的形象。但是,周邊國家對印度的評價,經常使用的卻是欺凌、霸權、踐踏和侵略等詞彙。
為什麼會出如此差異?
從全球來看,四大文明古國曆史的規律是由城邦分立走向統一。但古印度文明卻是例外,它在長達四千多年的時間裏是短暫的統一和長期的分裂。
在中國,是長期的帝國統一間隔以短暫的分裂;而在印度,則恰恰相反,是短暫的統一和長期的分裂。
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進入文明時代,印度河流域及其周圍地區出現了大大小小的城邦200多個。這些城邦獨立發展,未形成統一局面。
公元前1750年,印度河文明遭到毀滅。大約從公元前1500年開始,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侵入次大陸,在印度北部建立了眾多城邦。
公元前6世紀,印度歷史進入了“列國時代”,印度北部尤其是恆河流域列國林立。最終摩揭陀國戰勝其他強國,逐漸統一了北印度。
公元前518年,印度河流域被波斯帝國佔領,波斯人統治印度西北部近兩個世紀。
公元前4世紀後期,馬其頓王亞歷山大率軍侵入印度西北部,並派總督和駐軍進行統治。
公元前324年,旃陀羅笈多建立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帝國—孔雀帝國。帝國版圖擴展到除印度半島最南端以外的整個南亞次大陸。
公元前187年,孔雀帝國滅亡,印度陷於分裂狀態。印度的分裂給外族入侵以可乘之機。
從公元前2世紀以後的200年間,先後有大夏的希臘人、安息人、塞種人、貴霜人侵入印度。其中,只有貴霜人曾在印度西北部建立了穩固的政權。
到3世紀,貴霜帝國分裂成若干小公國。4世紀初,笈多王朝興起,其極盛時期的版圖主要在北印度,並未包括整個半島。
5世紀中葉,啞噠人自中亞侵入印度,佔領印度北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區。6世紀20年代,北印度各王公的聯軍打敗啞噠人。
但笈多王朝經啞噠人打擊後,內部各小邦紛紛獨立,陷入分裂混戰之中。
7世紀初,戒日帝國興起,戒日王統一了北印度。戒日王死後,帝國又陷入分裂狀態。8世紀時,拉齊普特人統治的各小國割據稱雄。
1001-1026年,阿富汗伽色尼王朝先後17次侵入北印度,1206年,阿富汗古爾王朝駐印度的總督庫特卜·烏丁以德里為中心獨立為蘇丹,統一了北印度,建立德里蘇丹國。
1526年4月,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在印度建立起莫卧兒帝國。到阿克巴統治時期,帝國的疆域空前擴大,超過了歷史上其他王朝,北方包括阿富汗和克什米爾。
從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文明的興起至莫卧兒帝國的衰亡,印度約有百分之七十的時間處於分裂狀態,割據稱雄,小國林立,極少形成統一王朝。
孔雀帝國、貴霜帝國、莫卧兒帝國這三個帝國是統一強盛的帝國,但即使是這三個強大的王朝,也從來沒有完全統一過次大陸,其統治範圍只是覆蓋了次大陸半數以上的土地,仍有諸多小王國在帝國的版圖之外。
如號稱統一了全印度的孔雀王朝,實際上只不過是以宗主權加在原來的統治機構之上而已。莫卧兒帝國時期,境內仍存在數以百計大大小小的王國。
古印度長期處於分裂狀態,其首要原因是與割裂、分散的自然環境有關。
古印度地形複雜,大多數土地多為山區。印度分為南北兩部分。北印度包括喜馬拉雅山、興都庫什山和印度河、恆河平原地區,南印度的中部是森林密佈的德干高原,高原兩側是沿海平原地區,區域間長期隔絕。
傾向於聯合和結成一體的趨勢只有在北方巨大的河邊平原和半島內地廣闊的高原才表現得十分顯著。
其次,異族的不斷入侵也阻礙了印度的統一。
繼雅利安人之後,希臘人、波斯人、安息人、大月氏人、貴霜人、土耳其人等不同民族的入侵者,翻山越嶺進入印度,他們在印度侵佔土地,建立政權,使印度很難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
所以,傳統上,印度不是一個擴張衝動強烈的國家。與此相反,印度歷史是由一次次的被征服所填滿。
那個與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和古代中國並列的原創型古代印度文明,早就消失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之中,對今日印度的影響已無限接近於零。
但是自從英國殖民時期以來,印度逐漸接受了殖民主義世界觀,開始以國家、霸權等身份來看待自己。
英國式思維成為印度式思維,併成為印度建國和發展的重要思想來源,這也導致了印度的對外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