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扎克來搞笑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許允(?-254年),字士宗,高陽(治今河北高陽)人。
他是世家大族出身,少年時就在冀州一帶很有名氣了。隨着年齡的增長,到了成家立業的年齡。
那時的年輕人結婚,都講求一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自己的婚姻大事自己做不了主,都是由父母來包辦的。
由於許允的出生,和自己的名望,所以,三姑六婆來他家提親的人倒是不少。但那時的婚配,還要講求一個“門當户對”。所以,許多媒婆的提親,許允父親都沒有同意,主要是嫌對方門户太低。
這一日,媒婆又來給許父道喜,女方家是衞尉阮共的女兒,他的哥哥阮侃官居河內太守。
這個門檻可了不得,衞尉是九卿之一,太守就是後來的刺史,為一州郡的最高長官,足以匹配於許氏世族了。於是許父就痛快的答應了這門婚事。
那是的禮制,叫男女授受不親,在入洞房前男女是不能互相見面的。
許允知道了這門婚事,也是十分嚮往着早日成親,他當時就幻想着,大户人家的大小姐,不知道是什麼樣的花容月貌呢。所以自己也日夜盼望着能早日將阮氏女摟入懷抱,好一睹芳容的。
盼啊盼啊,正日子終於盼到了。
洞房花燭之夜,夜深人靜了。來賀喜的客人們都已告辭,剩下的工作就是新郎掀起新娘的蓋頭來,兩人就要合巹了。
懷着激動的心情,受顫抖着猛然掀起了新娘的蓋頭來。
新娘露出了廬山真面目。
許允一看,頓時驚呆了!
稍一愣神,喊了“媽呀”一聲,撒腿就往外跑。
這是為何?見鬼了?
的確是見鬼了。
那阮氏女是能進入古代女子排行榜的人物,許允見了能不驚呆嗎?
不過阮氏女進的不是美女排行榜,而是醜女排行榜。
中國歷史上有西施、貂蟬、楊貴妃、王昭君四大美女,四大丑女呢?有嫫母、鍾無豔、孟光、阮氏女。
都説諸葛亮的媳婦黃月英長得醜,都沒有進入排行榜。可見這阮氏女的長相,真的是非同一般了。
那阮氏女已有所準備,一把拽住他。
許允邊掙扎邊磨叨:“婦有‘四德’,你符合幾條?”
他這一問。恰好給阮氏女辯駁的機會,反問道:“我所缺的,僅僅是美麗的容貌。而讀書人有‘百行’,您又符合幾條呢?”
許允説:“我百行俱備。”
阮氏女道:“未必見得吧,百行德為首,你看重容貌而不看重品德,怎能説俱備呢?”
一句話説得許允啞口無言。
看到阮氏女這麼有才,許允也死了心,從此夫妻相敬相愛,感情和諧。
阮氏女其實就是面貌稍差一點,但老天對人都是很公平的,面貌缺陷,才智上不唄,那阮氏女果然有智謀。後來連救許允和兒子兩條命。
許允擔任吏部郎的時候,大多任用他的同鄉,魏明帝知道後,以為他結黨營私,就派虎賁去逮捕他。阮氏光着腳跟出來,對許允説:“如果是英明的君主,你只能用道理去説服他,想用哀告這些感情的東西,恐怕是不管用的。”
許允被押到後,魏明帝責問他為何結黨營私。
許允回答説:“孔子説‘提拔你所瞭解的人’,臣的同鄉,就是臣所瞭解的人。陛下可以審查、核實他們是稱職還是不稱職,如果不稱職,甘願受罰。”
經過吏部勘核,他所提拔的人都做到了人盡其才,於是就釋放了他。
在釋放許允的時候,魏明帝看到他身上穿的是件舊衣服,很感慨的説:“你是個清官。”
馬上傳令,給他賞賜新官服。
當時官差來抓許允被時,全家人都哭天抹淚,只有阮氏女神態自若地説:“不要擔心,不久就會回來。”
並在家煮好了小米粥等着他,果然不一會兒許允回來了,家裏人都對阮氏女的料事如神佩服之至。
許允也對自己的媳婦很滿意。
許允就是一介率直的書生,在官場上沒有什麼政治經驗。後來他參與了朝廷裏推翻司馬氏的政變,但政變失敗,許允慘遭發配。但在前往發配的路上,死在了半途。
阮氏女強忍悲痛,帶領兩個兒子回到許家祖墓附近居住,憑藉她吃苦耐勞的品質,養活一家大小生活無虞。
那時候講求一個斬草除根。許允雖然死了,但他還有兒子,司馬師不放心,特意派鍾會去打探情況,如果許家的兩個兒子都十分優秀,那就趁早殺掉他們,以絕後患。
聽説朝廷要派人來“探望”,許家兩個兒子很是緊張。只有阮氏女成竹在胸,他知道自己兩個兒子才能很一般,於是對兒子吩咐道:“一會兒來人,你們想怎麼談就怎麼談,顯得自然隨意一些。”
她知道,來人肯定是刺探情況的,要是自己兒子太刻意裝飾,反倒會出乖露醜,不如自然應對更好。
吩咐完這些,又特意叮囑一句:“一會鍾會來弔唁,你們不要哀傷過度。鍾會不哭了,你們就不哭。對朝廷的事少打聽。”
許允的兒子照母親的話去做了。
鍾會回去後,把情況回報司馬師,説許允的兩個兒子很平庸,對待自己父親沒有太深的感情,二子終於免禍。
過去有句老話,家有醜婦,如有一寶。
還的確是這樣,要不是阮氏女有這等大智慧,恐怕許家就要絕跟了。
許允在地下知曉了此事,一定會沾沾自喜道:“還是我許允有福氣,攤上這麼一個好媳婦。 ”
參考資料:
《魏略》魏·魚豢
《魏氏春秋》東晉·孫盛
老衲侃春秋嚴正聲明:原創作品,禁止非法轉載!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