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並不是有工匠精神,而是這些制度讓人不敢做出“豆腐渣工程”

現代社會為了金錢利益,很多人不擇手段只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例如修建樓房,一些開發商選用最便宜的材料,往往樓盤建成之後,沒多久就開始掉漆或者出現其他安全隱患。對於這樣的建築,大家都稱為“豆腐渣工程”。

不只是樓盤,道路或者橋樑,很多公共場合都是這樣,建成沒多久就出現各種事故,嚴重威脅到民眾的人生或者財產安全。建築技術從古代發展至今,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

按道理説,建築技術是沒有什麼問題,問題就出現在了“偷工減料”上。

古代並不是有工匠精神,而是這些制度讓人不敢做出“豆腐渣工程”

圖片來源於網絡:橋樑倒塌

很多古代建築保留至今依舊完好,例如“應縣木塔”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而“趙州橋”也是歷經千年,“都江堰”距今更是有着兩千多年的歷史。國人所驕傲的長城也是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這些建築物代表着我國的建築工藝,沒有先進的機器,全部靠人力,一點一點搭建起來,卻抵過了千百年,至今仍然投入使用!

反觀如今的很多建築,有些橋樑甚至是剛通車就倒塌了,為什麼古今差距如此之大呢?

當然了,古代並非沒有“豆腐渣工程”,只不過數量非常少,因為除了事故一旦查出,那麼懲罰是非常嚴重的,幾個腦袋都不夠掉。例如明朝時期,朱常瀛桂王就遇到了“豆腐渣工程”。

古代並不是有工匠精神,而是這些制度讓人不敢做出“豆腐渣工程”

公元1621年時,朱常瀛桂王想要修建王府。當時很多人擠破了腦袋都想攬下這個活,畢竟獲利空間實在太大。當時一位叫做黃用的太監往裏面砸了五萬兩銀子,弄到了一個“監造”資格。圖片:五萬兩銀子劇照

經過六年時間,總共花費五十萬錢,這才建造完成,不曾想,朱常瀛桂王剛搬進去沒多久就出事了。當時他正在休息,突然房樑上一根柱子掉落了下來,險些將他砸到。朱常瀛桂王非常憤怒,想要問罪。不過黃用連忙塞了許多錢,這才安撫住桂王爺的情緒。

好景不長,沒多久這王府又出問題了,第二年一次大雨,因為暴雨兇猛,導致王府正殿倒塌了。很明顯,這完全就是“豆腐渣工程”,是可忍孰不可忍,桂王爺一怒之下將此事上報給了崇禎帝,想讓他好好懲處一下那幫人。

崇禎帝對此事也很重視,立馬派人徹查,發現黃用等人偷工減料,省了一大筆錢,導致王府的建造非常潦草。

最終,黃用無話可説,因為貪財導致自己的性命丟了。

古代並不是有工匠精神,而是這些制度讓人不敢做出“豆腐渣工程”

不僅是黃用一人,因嚴厲的“追責制度”,導致參雜在其中的人員全部遭到處理。這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為了錢連命都不要!圖片:崇禎帝派人徹查劇照

在明清之時,對於工程建築,朝廷還制定得有相應的律法,例如《工律》,但凡貪圖錢財而偷工減料的都會受到處罰,輕則罰錢入獄,重則直接處死。所以説,古代“偷工減料”的成本非常高。

反觀現在,僅僅是做金錢上的處罰,只有出現了重大事故才會追究刑事責任。所以,如今“偷工減料”的工程越來越多,怎麼打壓也打壓不盡。

古代除了懲罰力度大之外,在“追本溯源”方面也做得非常好。例如《呂氏春秋》中曾提到過“物勒工名”,這是什麼意思呢?很簡單,

就是自己負責的建築或者是自己製造的器物,上面必須要刻着自己的名字。

古代並不是有工匠精神,而是這些制度讓人不敢做出“豆腐渣工程”

這一點是不能遺漏的,就像今天每套房子都有房主,都能尋找到它的主人一樣。凡是以後這工程或者器物出了問題,那麼工人就會被立馬找到,然後接受懲罰。圖片:物勒工名資料截圖

例如建築一座房子,那麼房子需要的每一塊磚上面都會刻着工匠的名字,非常細節。只要知道是誰生產的,日後出了問題就是一個下場“跑不了”!不管躲到天涯海角,朝廷都會派人去追查。

如此嚴格的“追本溯源”制度大大減少了古代的“豆腐渣工程”,雖然豆腐渣工程賺錢賺得很快而且很多,但只怕是有命賺沒命花啊!

古代並不是有工匠精神,而是這些制度讓人不敢做出“豆腐渣工程”

除此之外,對於大型建築還會不斷有人來檢測質量,

例如古代的公共工程,在工程沒完工前就會有人來監督抽查。如果這建築與皇帝有關,那麼就更加嚴格了,動不動就會有人來監督,在皇帝的眼皮底下,一般是沒人有這個膽子去“偷工減料”的。圖片:古代修建公共工程劇照

明朝祝枝山寫下的《野記》中就有記載:“當年朱元璋下令修建南京城牆之時,不僅派人去監督,自己也時不時就到現場去抽查。朱元璋並不是走走過場,隨便看一看。而是每到一處就讓工匠把那裏的城牆敲開,看看用料是否是上等,如果發現以次充好則會降下大罪,甚至把這工匠給砌進城牆中,以提醒其他工匠”。

雖然朱元璋的做法過於殘暴,但是起到的效果卻非常好。當然了,古人不僅是對建築物非常重視,對於平時的器物也很嚴苛。

古代並不是有工匠精神,而是這些制度讓人不敢做出“豆腐渣工程”

例如在明朝時,就連一台“織布機”都會有編號,以及製作者的信息,

但凡這台織布機出現一點問題,立馬就能追溯到製作人,該處罰的處罰。也就是説,不管是大型建築還是小型器物,都是一樣的待遇,深受重視!圖片:朱元璋視察城牆劇照

在這樣的風氣下,全國各地各行業都建起了商會,清朝光緒統治時期,泥瓦匠行業中就有一個規定:“泥牆須包三年,如三年內倒塌者,歸泥匠賠修”。

也就是説,有三年的“保質期”,在這三年內若是牆體出現倒塌,那麼泥瓦匠就要全權負責。如果出了問題,也許小命就不保了。不僅是官方重視建築的質量,各個行業同樣也很重視。

所以説,在古代不僅官方要對建築物進行監督,同行業也會進行互相監督。

這樣的監督體系很完善,能打消很多居心叵測的人的不良念頭。

古代並不是有工匠精神,而是這些制度讓人不敢做出“豆腐渣工程”

古人對質量的控制手段,不僅律法嚴明,而且朝廷和同行業都是一條心,在源頭上就將“豆腐渣工程”給扼殺了。圖片:監督作業劇照

如今,社會進步了,很多商家卻“倒退”了,不再重視質量,一味地之看重自己的利益。然而,僅為一己私利着想,又怎能將生意做大做強呢?最後損失的還不是自己!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説史工作室團隊製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87 字。

轉載請註明: 古代並不是有工匠精神,而是這些制度讓人不敢做出“豆腐渣工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