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六歲前,家長不要做這三件事,會真正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張濤是小區幼兒園的園長,最近有幾户鄰居家長找到他,抱怨幼兒園不教算術和寫字,只是讓孩子瞎玩。其中有位老人甚至説:“我的孫子上幼兒園一年了,花了這麼多錢,一句話也不會寫,在你們這上幼兒園有啥用?”
張濤耐心地跟幾位家長做了解釋:“我理解你們的心情,誰都希望孩子能更優秀,但如果違反了孩子成長的規律,有些事情做得越早,對孩子的傷害會越大。”
根據研究,在孩子6歲以前家長不要做以下這三件事,不然真的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毀了一生。
第一件事:讓孩子早寫字。
6歲之前,兒童的手指還沒發育成熟,有些精細動作沒法完成。這時可以讓他們拿筆來畫畫和塗鴉,但不能讓孩子學習寫字。因為寫字對孩子手指關節技巧、空間感受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太早進行練習會導致孩子的手指變形。因此,學齡前的兒童只要能寫出自己名字就夠了。
第二件事:過早地接觸小學知識。
美國心理學家琳達的“大腦修剪理論”指出:當人們長時間做單一的學習活動時,大腦中活躍的細胞神經會變得更加活躍,而那些不活躍的細胞神經可能會被修剪掉。
這種現象是正常的生理機能,但如果出現在孩子身上,後果是可怕的。因為孩子大腦中各區域的細胞神經都處在發育成長階段,過早地修剪其中一部分,會影響孩子大腦的整體發育,對於未來極其有害。
所以在幼兒園階段,整體的讓孩子去接觸各種各樣的常識,而不要讓他們學習單一的一些小學知識性內容,對他們的成長更有好處。
第三件事:6歲以前學習太早,導致“三年級效應”。
有的孩子在上小學一二年級時成績非常好,但上了三年級以後成績卻突然下降,這就是我們經常説的“三年級效應”。
這往往是過度的“學前教育”導致的,幼兒園的孩子對小學知識接觸太多,當上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孩子會覺得一切都會,所以導致容易分心,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這些問題往往在上三年級的時候爆發出來,所以成績會突然下降。
從科學發展的角度來講,學習內容能夠分為“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例如當兒童把手伸進冰水裏面,直接感受到很冷,他會記住這種感覺,這就是直接經驗,但是冰水的温度是0攝氏度,這就是需要別人來告知的間接經驗。
在6歲前,兒童主要是從進直接經驗裏面來學習,這樣他們才能接觸和觀察生活中不同物體的感覺、形狀、味道及顏色等。但是現在許多幼兒園和家庭教育都過早的灌輸各種知識,利用貼紙等獎品的引導孩子學習,這沒法發揮孩子的學習天性,對以後的成長不利。
有學者説過:教育的本質並非裝滿一個籃子,而是要點亮一盞燈。學前教育就是讓孩子玩得好,具備基本的生活和交流技能,而且讓孩子的獨特個性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