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這樣才不會走彎路,將來更容易有出息

現在做父母的都是相當積極,對於孩子的教育都非常的上心。很多時候,當做父母的在表達出對於孩子教育的擔心、煩惱時,更多的是一種盲從、不知所措的焦慮心理,往往也反映了做家長的希望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能將孩子培養的更好。

有老話所講到的"該管的時候就去管,不該管的時候就該放手"。當然這也讓自己想到了有句家庭教育格言,非常有道理的,是這樣説的:"教育孩子需要一種綿力,要順應孩子的感覺與節奏,錯誤的教育方向與方式,孩子會把你撞飛。"所以我們要對孩子施行"兩不管三不慣"的教育,才能讓他變得更好!

兩不管:

1、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不管

孩子自己可以完成的事情就讓他自己做。當孩子有能力自己吃飯時,當孩子可以自己穿鞋時,請把權利還給孩子,因為他們會在失敗中得到更多。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更能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意志力。其實孩子本身的動手、自理能力是超強的,但是父母的過分寵愛,把孩子逐漸養成了“中國式巨嬰”。

2、能夠承受的挫折不管

對於孩子能承受的困難以及壓力不要管,也許今天家長幫助他解決了一個困難,可是以後還有無數個困難,難道家長能一直幫助孩子解決嗎?不現實!家長應該學會適時的放手,不需要父母去大包大攬將孩子保護起來。而是讓孩子去體會本年齡段該有的挫折,讓孩子養成遇到困難,要迎難而上,去解決它,這樣對孩子的意志力、抗挫能力的培養有巨大的好處。

三不慣:

1、不尊重別人、沒禮貌不慣

教養,是父母給孩子的第一份名片,是一個人的素質、一個人的天性,也是為人的準則,是處世的規矩。一個有教養的人,一定是人品端正的人,是一個謙卑向上的人,哪怕他再富有,也會懂得尊重別人。即便是獨佔鰲頭,也不會目中無人。

所以對於孩子不尊重他人,不禮貌千萬不要慣,一定要制止,要掰回來,不然,逐漸使孩子養成任性無理、驕橫自大的性格,到那時,你再想掰回來,將要耗費更大的精力。

2、對於觸碰原則的問題不能慣

原則,就是底線。如果對孩子觸碰原則的問題視而不見,會導致他今後犯的錯越來越大。明知道在馬路上玩會有危險,卻不制止,早晚有一天出事。孩子偷拿了別人的東西,卻不制止,以後拿的會更多,最後結局是什麼,可想而知。所以原則就是高壓線,不能碰,更不能慣。

3、“好吃懶做”不慣

惰性是人身上所具有的弱點,而這樣的弱點也是可以通過不斷地努力、自我積極地內化而改變,不應該作為凡事逃脱、推卸責任的理由。

而對於成長中的孩子們來説,身上的惰性自然會有。往往孩子很小,自身的能力、能量都很弱,更多時候需要作為成人的父母去提醒、督促。

一個人的成功與勤奮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而“好吃懶做”剛好是勤奮的反義詞,孩子從小養成這樣的習慣,將來不會有太大出息,還會遭受別人的疏遠和鄙視

所以當家長髮現孩子有“好吃懶做”的習慣後,一定要正確的引導,以身作則,讓孩子不斷的改變,防止“好吃懶做”對孩子的以後造成影響。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65 字。

轉載請註明: 對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這樣才不會走彎路,將來更容易有出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