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985廢物”只是自嘲,沒有理由自暴自棄

由 聊素麗 發佈於 經典

創建於2020年5月10日的豆瓣小組“985廢物引進計劃”,最近引發了社會熱議。在這裏,一些自稱來自985院校的“失敗學生”,分享了自己遭遇掛科、退學、戀愛、工作等方面的坎坷經歷。此後,這些自嘲“小鎮做題家”的青年們從豆瓣小組出圈,他們大多在小地方“埋頭苦讀、擅長應試”,但“缺乏一定視野和資源”。這場討論引發了關於階層、家庭、出身等的思考,也以新舊觀念交疊碰撞的面貌在社會發散。


媒體報道中,“自己”“沒有”“工作”是該小組早期長文中的高頻詞彙,以此我們能為這羣夥伴簡略畫像。“自己”説明這些散落於豆瓣平台的文字,是充滿內心獨白的私人物語,是第一人稱視角的自我呈現,這裏的“自己”性格敏感,關注內心起伏走向;而“沒有”則指代匱乏、缺失和遺憾,在行文中是對過去及現狀的描述,也指涉內心的失落,許多文章將其概括為“自卑”;至於“工作”,對學生而言,是領略社會經驗之所,也是投射學業期待之地,但現實有時並不如內心所願。這是一羣對現實高度敏感,又對現實無比清醒的青年人。


當然,這裏的分析,沒有絲毫輕慢用意,只是想透過文字,嘗試更好地理解他們。畢竟,我並非從985院校畢業。


高考千軍萬馬,能進入985院校的,自然有着不平凡的能力。在高中階段,他們是成績排行榜上的佼佼者,是會被另眼相看之人。而進入985院校,無論繼續深造還是擇業求職,他們都有更多機遇,是最被社會看好的畢業生。個人的成就滿足,常常讓他們認為自己是離失敗較遠的人。這或許是不少985院校學生的心態,也奠定了部分學生高自尊的性格。


在“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中,字裏行間遍佈挫敗滋味。有同學因並不擅長、不熱愛所學專業,導致掛科甚至退學;有的是隻會學習,所謂琴棋書畫一竅不通,在他人綜合素質面前,顯得黯然失色;有的則沒坐過地鐵、沒穿過正裝、沒找到份好工作、沒能在大城市拼出個結果。於是他們把自己形容為“985廢物”,還有人將個人低效能的表現原因,歸結為如城市、家庭等社會資源關係的匱乏。


必須承認,以客觀現實來解釋差距成因有一定的合理之處。城鄉有着不同的生活環境,祖輩、父輩的學歷、收入、觀念各異,在這些條件的作用下,居身其中的人必然會受到影響。但這些差距真無法跨越嗎?換種視角,我們或許能跳出“階層跨越”觀念的陷阱。相比廣闊的社會生活,進入985院校只是豐富自我的開端。進入發達的城市,接觸多元人羣,除了能夠積累學業智識,也可以不斷豐富社會閲歷和生活經驗。年輕人要做的是打破過往因循的常規,全身心與世界連接。



因此,請扭轉自卑的心態:身邊同學的條件或許依然優越,但已不會刺痛你的心靈。比如你沒坐過地鐵,第一次坐地鐵難道不是驚喜嗎?我不相信努力的人會一直貧窮,也不相信聰明的你不會在未來取得成功。


當然,我們也不能忽略所謂“985廢物”背後所展現的問題。對社會來説,傾聽他們的心聲,理解他們的處境,也能給他們繼續披荊斬棘、乘風破浪蓄積温暖和善意。


目前,“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已加入87575人,而昨天我以“想進羣看看”的名義申請入羣,很快就獲得通過。在小組潛水時間裏,我儘可能多地閲讀了小組的討論文字,發現這更像是盛放心靈故事的樹洞。其中,有的是同聲相應的985院校學生,有的是慕名而來的其他小夥伴,甚至還有諮詢報考的應屆高中生。在激盪的討論中,這個樹洞內的多元羣體們也在積極正視相同的困境。


許多就讀於985院校的小夥伴,也認識到在客觀差距下,觀念突圍才能解鎖人生。人生前十八年,是個人三觀成熟的關鍵期,但不代表以後的人生無法翻轉。後邊更長的路鋪就着未來,接下來的人生才是拓寬廣度、提升厚度的賽段。即便身心依然受困於彼時,但在985院校的你只要不畏限制,葆有發展願景,就一定能成全當下的自己。


昨晚曾看到一句網友評論,讀罷熱淚盈眶:我們這些雙非二本還在努力着,985的小夥伴有什麼理由自暴自棄?我認為這話不是雞湯,而是來自奮鬥中人的善意鞭策。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